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金球说
编辑:金球说

2023年4月13日,《央广网》发布了一条新闻。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四川成都武侯区大悦路上莫名出现了许多呈长条状的多足黑色小虫。

因其长相十分“恶心”,许多路人纷纷表示十分恐慌。

而这种反常现象也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称“地震即将到来”以引起社会恐慌。

流言四起之时,我国的昆虫学家很快进行了“辟谣”,表示“这不过是农村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名为马陆的虫子”

消息一经报道便引来了许多共鸣,不少家中养殖家禽的农村人纷纷表示,这种虫子确实经常在家禽的笼子中见到。

不过,那是曾经的事情。

近些年已经很少再看到他们的踪影了。

那么,这种“长相独特”的马陆为什么莫名其妙变得越发稀少了呢?

一、真假“马陆”

一、真假“马陆”

因为拥有许多脚,马陆又被称为“千足虫”。

它浑身呈现暗褐色,背部与两侧的直接呈现赤黄色,其下身下拥有密密麻麻的小脚进行移动,看起来格外惊悚。

曾经,因为蚰蜒、蜈蚣等多足截肢动物与马陆一样,都拥有“千足”美誉,农村还掀起过一阵“真假千足虫”的争论热潮。

虽然同为多足,但蚰蜒有15对足,足部较长;

蜈蚣有21对至23对足,单足呈钩状,十分锐利;

而马陆则是拥有高达40对至200对之间的足,是名副其实的千足虫。

据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表明,他们曾在一个地下洞穴中发现了一种拥有1300多只足的奇特马陆,几乎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千足虫”。

要说到怎么区分这三种农村常见多足节肢动物,其实也很容易。

蚰蜒

就蚰蜒与马陆相比,蚰蜒的足部较长,并且靠近头部的足较短,沿着向尾部的顺序依次变长;马陆则是足短且均匀,基本没有肉眼可见的长短之分。

而蜈蚣与马陆也很好区分:蜈蚣的每个体节上仅有左右一对足,身体较为扁平;

马陆则每个体节有两对足,身体呈圆筒形,相当圆润饱满。

二、消失原因

要知道,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认知——看见马陆的时候,一定远离,不要碰、也不要踩。

与其他小型接多足节肢动物不同,马陆在受到外界惊吓时并不会做出任何攻击行为,而是仅仅会将自己的身体堆叠、蜷缩成一个圆盘或球状,同时分泌出一种具有刺激性的化学毒素来保护自己。

它的身上带有一种名为“臭腺”的器官。

这种器官会分泌一种气味十分难闻的毒臭液体,这种臭味经久不散、臭气熏天,几乎很难洗掉。

不过,这种毒素只会为想要以它们为食的鸟类带来伤害。

对于大多数人类来说,这种毒素完全能够被皮肤屏蔽,使用清水或肥皂水便能完全去除。

但是,倘若不慎将这种粘液触摸至眼部,则需要立刻淋洗,并且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药膏涂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保护机制”,马陆几乎没有天敌。

再加上它们普遍居住在树洞、土壤、下水道、草坪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鲜少被人打扰、得以稳定生活;

以枯枝败叶、死亡的动植物尸体、腐肉为食的生活特性又让生存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随处可见。

此外,马陆的繁殖能力极强,寿命普遍一年以上。

虽然一年只能进行一次繁殖,但马陆一次繁殖可产卵300粒左右。

它们的卵在适宜的温度下20天左右便能孵化为幼体,而其寿命能达到一年以上。

也正是这些原因,这个物种才得以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一直存活到现在仍未灭亡。

那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难看到马陆的身影了呢?

原来是人类发现了它的入药价值。

在我国北方,马陆别名“钱串子”,是一种中药药材,有着清热解毒、消炎消肿的功效。

《雷公炮炙论》中曾记载了马陆的入药方式:糠头炒,令糠头焦黑,取马陆出,用竹刀刮足去头了,研成末用之。

而《泉州本草》、《四川中药志》中曾表示马陆可以治疗鼻息肉、蛾子与一切疮毒。

这下可让小小马陆遭了殃。

不少农民以抓取马陆售卖于中药铺当成了副业之一,不分昼夜的抓捕马陆。

因此,许多马陆便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虫生”,成为了药铺中躺着的名贵药材。

并且,这样大肆抓捕马陆的行为也导致他们的繁殖地遭到破坏,卵的孵化率有所降低。

再加我国上科技的飞速发展,农田间马陆自由生活的土壤遭到破坏——农民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被喷洒了农药、除草剂、除虫剂,大量马陆为之丧命。

究其种种,便是造就马陆鲜少出现的原因。

作为大自然中的分解者,马陆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据专家统计,表层土壤中的腐殖质有百分之20是被马陆分解,可见其对于生态环境的贡献之大。

眼下,马陆的日渐减少无疑对人类而言是一种警示——如果继续过度干预生态,在这一物种彻底灭绝的未来,我们又应该以什么科学技术来代替他们为地球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呢?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