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下大了。

2月20日,运城市考古队队员在考古工地上忙碌着。这一次,他们来到稷山县太阳乡三堡村,做考古前置工作。“这片考古工地发掘完成后,这个变电站扩建工程就能顺利开工了。”考古队队员贾高强说,他们正月初九就来到三堡村,发掘探方上的耕土层。

“我们一刻都不敢耽搁,年前项目负责人也通过电话,询问发掘工作什么时候能完成,好安排开工时间。”贾高强说。发掘保护文物本就是分秒必争,变电站扩建工程开工同样迫在眉睫。为此,考古队队员们年前就做好了准备,整理资料、观察天气、熟悉考古工作、注意安全事项……

2月18日(正月初九)早8时,11名考古队队员抵达三堡村,开始对现场的两座探方进行发掘。从远处看,一个个绿色的身影点缀在黄土地上;走近再看,是身穿绿色制服的考古队队员用手铲清理着耕土层。狂风路过这片土地,队员们搓搓手,握紧手铲继续发掘。随着外围泥土逐渐堆高,探方内30厘米深的耕土层发掘完毕,队员们开始发掘第二层——扰土层。截至20日,扰土层已发掘到50厘米深,本次考古工作的重点就在扰土层下的一座陶窑。

勘探显示,这座陶窑是东周时期的遗迹,或与年前发掘完毕的5座灰坑有着直接联系。“该考古工地申报发掘面积为100平方米,实际布方面积130平方米,共发现5个灰坑与一座陶窑,灰坑的发掘工作年前已经结束,发现了不少陶片。”贾高强表示,目前的期待是这座陶窑保存相对完整,拥有操作坑、火塘、窑室、烟道,并留存着没有烧制完成的陶器,也就是陶坯。

这些期待,都要等发掘工作结束才能落定。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文物安全始终放在第一,这也是科学考古的意义所在。“文物就是文物,不管工地大小,只要能发掘出相对完整的遗迹,就足够我们开心好一阵了。”贾高强说,灰坑内发掘出的碎陶片,如果能与陶窑产生联系,那对研究东周时期这片区域的生活方式有一定价值,但这些切入点和证据都要等陶窑发掘完毕才能确定。

急,当然急。

在2月18日开工前,考古队队员已经通过天气预报得知大风、雪霰等情况,面对客观因素导致的效率降低,他们显得很坦然,轻松说着提前准备的重要性,陈述着这就是正常的工作状态。“年后第一天,市考古队全面开工,全员投入‘战斗’,8处工地在勘探,9处工地正发掘。”运城市考古队队长李辉说。

争,分秒争。

2月20日早8时,考古队队员开始发掘扰土层。下午1时30分,一场“硬仗”开始了。起初,雪花飘落,没一会儿,雪花变“重”了,耳边除了风声还多了东西砸落在地的声音,定睛一看,哟,下霰了!“硬着头皮发掘啊,在合适的情况下效率降低就降低了,总比放着不做快!结果越下越大,噼里啪啦的,砸在衣服上都成交响乐了。”贾高强和队友在下午2时30分离开工地前,还为满地白茫茫的“大盐粒儿”拍了张照。

窗外,雪霰不停。窗内,考古队队员清洗陶片、整理资料,时不时看看外面,寻思着雪霰一停得赶紧开工……(来源:运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