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加快建设未来产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

海南加快建设未来产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4-02-22 19:00:21

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提到南繁,科研人员都是抢着来的。”今年春节假期,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研究员刘毅,带着从实验室培育出的200份节水抗旱稻“样板苗”,来到位于海南陵水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代”。

在上海,水稻一般一年一季,如果春节期间在海南插秧,四五月便可收获一季。通过上海与海南的轮番种植,一年就能“挤”出两季稻。刘毅说,曾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节水抗旱稻,就是从海南陵水光坡镇米埇村的15亩田起步的。

“如今,它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刘毅充满期待,这次他们带来了耐高温、耐盐碱、抗除草剂的稻苗,希望培育出更多优良性状品种,以适应更多复杂多变的环境。

得益于良好的光热条件,南繁成了科研人员心目中的“育种圣地”。据统计,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经历过南繁,占到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

把目光转向深海,在三亚,深海科技城在崖州湾畔拔地而起。延伸入海的南山港,围绕建设走向深海的科考母港,已建成国内首座公共科考码头,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战略综合服务保障基地。

而在琼北文昌,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2022年7月动工建设,首期占地2000亩,其一号发射工位2023年年底竣工,以火箭院、中国星网、国家航天局高分中心、空天院为链主的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温度”“深度”“纬度”所指向的“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既是海南科技创新的重点课题,也是攸关中国发展的战略命题。近年来,全国一流种业、深海、航天创新力量聚集布局海南,形成了比较优势。海南“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成型起势,加快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在南繁基地建设方面,崖州湾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南繁硅谷已建成全国数量最多、空间最大、体系最全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成为种业产业链科技创新标杆。

在深海科技领域,“两船两器”“深海一号”“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和运行,考古等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频频自海南出发探索深渊,近3年,我国载人深潜的潜次占全球半数以上,其中万米深潜次数和下潜人数稳居世界首位。

在航天科技方面,今年文昌将充分发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引擎作用,推动形成“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返回即复用”的产业组织创新优势,加快全域航天城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生物育种、海洋观测、卫星大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继续做大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服务自贸港建设和国家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袁锋

内容审核:林叶

责任编辑:刘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