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圳,又一个地方毫不掩饰地开始紧盯。

在江门,成立江门市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办公室已经正式官宣。

这个2023年因狂飙而火爆出圈的城市,有了更大的雄心,全方位“软硬兼施”地向深圳对标向深圳看齐,提升自己的发展能级和环境。

深圳,也再一次被推上城市发展潮流的浪尖,成为被追逐的学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深圳经验,很受宠!

深圳,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既是城市发展的奇迹,也是诸多城市不断学习赶超的模范生。

深圳的发展经验,也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许多被总结成教科书式的典范。

不论是各地的官方代表团,还是企业或机构,到深圳调研、学习和考察,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多年来,“学深圳”,就是许多地方不断提出的口号和目标,大家都渴望从深圳取到能够为自身发展赋能的真经。

青岛,就是深圳铁粉代表。

2019年,青岛便树起了“学深圳、赶深圳”的大旗,大批青岛干部到深圳体悟实训,学营商环境,学产业规划,学科技创新,立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悟深圳城市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

同时,青岛还将市南区对标深圳福田区,市北区对标深圳罗湖区,城阳区和即墨区对标深圳南山区,崂山区对标深圳龙华区,来一场透彻的学习赶超。

翻一翻2023年以来的新闻,“学深圳”依旧是许多地方的发展热词。

2023年2月,浙江日报发问:宁波应该向合肥、深圳、常州学些什么?

3个月后的杭州日报,继续抛出类似问题:南下取经,杭州要向穗深学什么?

已经是经济优等生的沿海城市,追赶着深圳的步伐,一些省市则直接将干部送到深圳进阶练级。

2023年3月,海南50名干部赴深圳开展异地培训;7月,湖南68名民政干部与社工赴深交流学习;8月,中山市人才工作培训班140多名学员走进深圳,开启学习之旅。

深圳,早已是全国的深圳,是世界的深圳。

对深圳的认可,也就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来来往往,更有着全国层面的点赞。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加上2022年全国推广的1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三年,就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中,更是一口气推广了5方面47条,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深圳经验,强在哪?

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变成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既有全球产业转移的天时,也有毗邻香港的地利,更有政策利好和大刀阔斧改革的人和。

其中有三条经验,是深圳始终坚持的。

一是市场化的理念。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让深圳开全国风气之先,也让深圳打破计划条条框框,尽显追求市场竞争的大气与豪气。

数十年来,不论深圳的发展路径如何演变,发展模式如何调适,对市场的尊重,都是离不开的精神基底。

截至2023年底,深圳登记的商事主体累计达422.6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561家,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其中,民营企业作为深圳商事主体中的主力军,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前十名有4家来自深圳。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世界级巨头,还有千千万万如云鲸智能般蓬勃生长的中小企业,让深圳成为名符其实的“民营经济第一城”,市场化的活力与成果遥遥领先。

二是创新的坚持。

创新之城,是深圳在自我介绍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是第一条。

2023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约占广东总量的三分之一,是2014年的5.2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742家。

从单位面积看,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6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80.4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研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尤其是2020—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跑出“加速度”,年均增长12.2%。

在创新方面,深圳有许多开创性的做法,包括政府科技资金以法定形式确定年度投入强度、政府以天使母基金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创新早期,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等。

深圳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也让深圳的创新更具集成性。

具体体现就是在每个领域的做法都不是零打碎敲的,都是成体系的,并且前后关联、共同发力,更加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三是人才的集聚。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牢牢占据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2023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7人、总数达98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过679万人。

对国外人才的“抢人大战”中,深圳毫不含糊,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超780份。

用人上,深圳有着“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鲜明导向。

那就是: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不问出身培养人才,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不求所有开发人才,让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英雄有用武之地;不遗余力服务人才,为人才心无旁骛发展事业创造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的经验,当然不是一篇或者几篇文章就能说透的。

对于深圳来说,越多的地方瞄准自己,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当然也是更有压力的事。

当后面总有一帮兄弟们在追赶,深圳也必须不断精进自己的修为,在更新升级的发展模式中,为大家输出更多可以参考借鉴的新路子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