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圆陀角的黄金海滩极目东眺,一轮红日从海面跃出。位于江苏最东端的启东,迎来“江苏第一缕阳光”,万里长江在这里奔腾入海,和黄海、东海交汇一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焊花飞溅、车辆往来、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路沿江而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处处火热。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10年间,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诞生了69个“世界第一”“国内首制”。中远海运海工、中集太平洋、振华启东海工等19座“钢铁巨人”列阵18.8公里长江岸线,产品覆盖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能源装备、风电产业等全型号多领域。“高德1号”“天鲲号”“N999”等首艘、首制的“世界第一”海工装备产品从长江口启航,分赴墨西哥、新加坡、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等国海域,绘制出一幅壮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海上丝路画卷”。

在启东一隅、看似不起眼的园区,如何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历尽沧桑的它又发生过哪些故事?本期通商荟带你了解。

寒冬

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江苏造船产业版图上的“重镇”。

过去12年,波罗的海指数自2012年6月18日的938点下探,至2016年2月12日“触底”291点,再一步步艰难复苏至今。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发展轨迹也随着指数跌宕而沉浮。

2007年,波罗的海指数攀升至11793点的历史最高点,全球造船业迎来大繁荣,江苏沿江船厂遍地开花。

2011年7月,寅阳镇被确定为南通沿海开发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2011年11月,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成立。2013年6月,实施区镇合一新体制,与寅阳镇合署办公,组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

2013年12月,体制机制理顺,人员调整到位。原惠萍镇所属的白港村、长兴村、常乐村、拥政村、益成村等5个村,由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寅阳镇)进行代管。

此后,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石油价格下跌,波罗的海指数持续走低,投入巨大、回报缓慢的船舶海工产业猝不及防,不少国外船东毁单弃船,船企项目“刚起锚就搁浅”。成立之初的海工园遇上了漫长的海工严冬,“订单难、融资难、交付难”,船舶海工举步维艰。惨烈景象一直持续到2015年底,当时园区17家船企停的停、关的关,几乎没一家“健康”的。

转折发生在2016年初,也正是波罗的海指数最低迷的时刻。当年2月的一天,集胜造船有限公司老板倪林超突然回到启东,跟园区说“我要重启船厂”。此前,这个船厂受市场冲击于2012年停工停产,老板也回到浙江老家赋闲了4年——事实证明,企业家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当年2月波罗的海指数创下最低点,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指数一点点回暖,于当年11月冲破1000点,于2019年7月冲破2000点,并持续攀高至今。

挺过寒冬,倍觉春暖。2017年开始,尽管全球船舶海工市场还在低谷徘徊,但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发展已逐步平稳,工业应税销售持续攀高,接连突破两个百亿级关口。

涅槃

经历漫长“寒冬”,新一波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风口”终于来了。

“搁浅”多年,“起锚”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江海南通

就在去年九月,沿长江岸线一路往东,蓝天白云下,一艘艘建造中的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

中集太平洋,厂西区6艘大型液化气船正分别进行舾装与调试;厂东区2只燃料罐也正在加快建造;

振华重工,两艘起重船正进入分段安装阶段;船坞内,一艘挖泥船、 一个风电安装平台初具雏形;码头上,两艘风电运维船进入搭载阶段;

蓝岛厂区,世界最大700MW海上升压站正在进行电气联调,紧挨着它的国华600MW海上升压站已完成封顶,目前正在进行电气、消防、给排水等7个专业领域交叉作业;

中远码头上,一侧N1063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主船体合拢成型;另一侧世界最大吨位级浮式生产储卸油船M026FPSO已完成3个大型模块吊装。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互相独立的产品,实则暗藏乾坤。园区每个企业都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有所为有所不为,“炼”就各自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形成了从浅海到超深海全产业链“单打冠军”集群。

船厂开始“抱团”了!这在以往几乎不可想象。

要知道,10年前的江苏造船产业,是很难找到一个船厂抱团协作、订单共享的具体案例的——船舶海工产业“订单为王”,一艘船价值数千万元甚至过亿元,一个订单可能救活甚至催生一家船厂。当时,大批造船项目上马,主要建造3000到5000吨的散货船,没什么技术门槛。为了抢订单,各家船厂各显神通,不要说抱团协作,就连签了合同的订单,都有可能被其他船厂以更低报价“截胡”。

所幸的是,经历上一轮的阵痛,2016年重新起航的大小船厂,普遍“理性”起来。

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现有15家船企已经自觉“错位”发展。泰胜蓝岛主做海上风电,振华重工专攻起重船等工程船舶和升船平台等设备,中远海运专注海上钻探储油平台,中集太平洋主营中小型液化气船等特种船舶……即便是生产同一类船舶海工,也各自在不同规格的细分领域深耕。错位发展从根本上避免了恶性低价竞争,船企的生存发展空间今非昔比。

当产业链上下游聚集时,产生的效果是惊艳的。黏性增强,成链成势。

见证过10年前的辉煌,又曾饱受全球行业“阵痛”,新一波机遇当前,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众多船企的发展思路悄然生变。他们的改变,是历经“野蛮生长”后的痛定思痛,是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更为“江苏大船”乘风破浪提供了有益镜鉴。

服务

园区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园区发挥的平台、引领、集聚作用都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提高亩均效益,是园区和企业同频共振的目标,也是提升县域经济质效的基础。如何让“寸土”不止产出“寸金”?启东海工园以“量体裁衣”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1月16日,中集太平洋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早在2020年,2家企业就已开始合作,随着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双方合作即将步入全面深化阶段,围绕替代燃料船型开发支持、双燃料供气系统项目、燃料舱/货舱供货保障、管路及模块项目等四个方面展开交流。

人才共育、设备共用、信息共享,不断释放海工企业的发展活力。2022年,海工园建立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形成“1+3”运作模式,以华滋科技检测服务平台为引领,另外3个检测类服务平台为支持,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攻克难题、持续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台建成以来,累计共建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5个,成功引进双创团队1个,签订产学研协议10个,海工船舶企业获评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项。得益于协创平台的支持,园区海工产业科创研发水平和产业服务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中远、振华等船舶企业都建立强大的研发团队,如今18.8公里沿江岸线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已超过半数。

今年,园区还将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经发、建设、自规等条线负责人为成员的服务工作专班,进一步对平台资源进行专业化整合,加强调动灵活性和针对性,为华滋能源、振华重工、中交三航等重点企业提供焊接技术交流、无损检测等共享服务,促进企业合作互动、产业发展联动。同时,利用蓝岛升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寰宇安全培训中心等平台,通过政策补贴、校企合作、平台共建等方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园区每个企业都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炼”就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今年,园区将以企业科技成果项目、战略性新兴项目为出发点,加快绿色船舶、智能船舶、深海采矿等前瞻性领域布局,推动构建优势互补、良性竞争、融通创新的产业格局,推动船舶工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型。

招引

一直以来,海工园将招引优质项目作为“一号工程”,今年重点盘活园区和镇区的低效用地,围绕拉长完善产业链,锚定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头部企业的招引力度。同时,借助园区内中远、中集、振华等央企、国企的海外优质资源,全力引进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

连日来,海工园管委会副主任、寅阳镇副镇长徐向军带领招商人员奔赴苏州、上海等地,摸排招商信息、获取相关线索、接洽潜在客商。一方面梳理手头已有客商信息,继续做好跟踪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整体发展布局发掘新的资源——园区今年的招商方案已确定,将循着产业链、创新链开展靶向招商。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合并、重组,海工园一改之前企业各自为营、零打碎敲的局面,转变为现在以央企、国企为主,多家链上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海工园从源头上把控,在项目招引上做好强链、延链、补链文章,释放船舶产业活力。招商瞄准央企、国企和高端海工研发制造类企业,紧盯符合产业发展的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着力吸引一批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项目落户。

去年开始,招商人员了解到上海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内,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因发展需要,计划将LNG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造船业务向外迁移。经过多次沟通,园区和企业互访后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交流后续项目落地相关事宜。作为船舶产业链上的一个优质项目,园区将腾出1.5公里岸线资源,盘活原来的低效用地,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花。目前,园区还在加快完成宏强破产重整、促成相关船企租赁并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工园(寅阳镇)党(工)委书记任锴胜表示,海工园将集中精力抓项目、增动能,千方百计稳市场、优服务,以“知重负重、担当作为”的使命担当,力争实现以一域之力为全域添彩。

一是咬定“竞”的目标,坚持争先进位总基调,建立重点规上企业区镇领导挂钩帮服机制, 10位班子成员重点挂钩2023年应税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26家,每月梳理汇总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是深挖“增”的潜力,紧盯中远、中集、振华等多个经济增长点,以“总量拔高,增量扩大,能级提升”为导向,全面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全年培育应税销售70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1家,40亿级企业2家,30亿级企业1家。三是落实“快”的行动,力争实现月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月度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

新年开局,海工园内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纷纷追加投资扩大生产,以项目建设“抢跑”“快奔”实现提质增效。任锴胜表示,园区将以海工船舶特色产业为主导,放大自身交通区位、沿江岸线、承载空间等优势,积极对接崇明岛长兴海洋高新园区、临港新片区等沪上先进装备制造、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领域,全力承担作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先行区“桥头堡”重任。

来源:交汇点、启东发布、启东日报、光明日报、江海南通、爱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