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发布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在网上迅速刷屏,不少网友跃跃欲试,期待将来用AI还原小说中的场景。还有人预测,“以后人人都能拍出自己满意的影视剧了。”

那么,人们所期待的这些将来会实现吗?或者说,实现这些还需要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官方介绍,最新推出的的“Sora”的最大亮点在于,只需要输入一段文本,Sora就能够根据文本提示创建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还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特定类型的运动,以及主体和背景细节准确的高清视频,时长可以长达1分钟。

根据官方的演示,在这长达1分钟的视频中,一位戴着黑色墨镜、穿着时尚皮衣的女子,走在夜晚的东京街头,地面的积水映出她的身影和绚丽的霓虹灯。随着镜头的随意切换,视频中的女主角、背景人物都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一年前GPT出世如远天惊雷,预示暴雨将至,那么这次Sora的亮相,就如雪夜大江上,忽然驶来灯火通明的楼船。

从公布的视频来看,Sora通过文字生成的视频表现明显突出:

第一,时长更长。Sora生成60秒视频,Pika是3秒,Runway是4秒;

第二,镜头更流畅。Sora的视频有多角度镜头,分镜切换符合逻辑,并且视频主体移动时与背景保持高度稳定和流畅;

第三,细节处理得更好。Sora的视频对光影反射、运动方式、镜头移动等细节处理得更好。

总之,就是Sora生成的视频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的“真实感”,让人看了感觉像是真实拍摄的。与此前AI视频存在人物或物体失真的情况不同,Sora生成的视频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甚至连女性脸上的睫毛、黑痣以及滚雪的小狗的毛发等细节都格外清晰。

继“有图有真相”破碎后,视频也不再等于真相了。

不过,据官方介绍,当前的Sora模型还并不完美。它在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效果上可能会遇到难题,有时也难以准确理解特定情境下的因果关系,还可能混淆左右等空间细节。当然这些瑕疵只是AI的迭代过程,在未来肯定都会得到解决。

那么,此次Sora的问世,AI还有哪些可能性?

“潘多拉的盒子既然已经打开,指望它关上太不现实了。”

“Sora模型所展示出的能力,可以让人们进一步畅想更多的应用可能,为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张进宝举例,比如在教育领域中,可用于制作个性化的教学视频,模拟实验和场景,用于创建虚拟课堂,提供更加便捷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领域,可用于制作医学动画,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模拟手术过程,帮助医生进行术前规划和训练;进行远程医疗,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在科研领域,可用于模拟科学实验,生成科学数据可视化,构建虚拟世界,用于科学研究和探索。在商业领域,可用于制作产品宣传视频、创建虚拟展厅,用于市场调查和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等等。

现在,针对Sora热搜引发的“搞钱派”也分不同段位。最基本的一类是根据信息差来卖课、卖账号的。

Sora根本还没对外开放使用,现在就来这样搞钱实在太无厘头了。然而,还真有人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类是追涨AI概念股搞钱的。春节后A股开门红,AI相关概念股全线上扬,Sora板块多模态模型概念、ChatGPT、虚拟人、AIGC、算力等相关概念均有所上涨,算是给A股的朋友们一个新年红包。

当然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被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迷惑,更不要盲目跟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高段位的,还是直接针对大模型“核心能力”—— 算力出奇迹进行投资的富豪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从左往右分别是Sora使用 1 倍资源、4 倍资源、16 倍资源训练时的生成效果。

当然,Sora生成视频太逼真而引发犯罪不可控的担忧声也不少,生成的视频是否会影响到人身安全、社会稳定、企业安全等等都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还需警惕的是,Sora尚未向公众开放,市场上就出现了以Sora为噱头的各类赚钱行为。一些人声称拥有Sora的内部信息,提供应用培训、咨询服务,甚至所谓的“独家授权”。

对此,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在2月16日表示,将开始红队测试,向有限数量的创作者提供访问权限。Sora模型目前仅对小部分研究人员和创意专业人士开放,以收集实用性反馈。尽管如此,网络上已经出现了Sora的使用教程、视频AI提示词等商品,售价从几元至近百元不等。

此外,Sora的内测名额也成为了热门交易对象。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声称可以帮助申请内测名额,价格从0.01元到50元不等。然而,据测试权限的消息人士透露,Sora的测试账号条件非常严格,且数量有限。OpenAI的开发者洛根·基尔帕特里克在2月17日发出警告,提醒公众Sora尚未开放访问,提供访问权限的帖子可能是骗局。

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潮,同时也暴露出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牟利的行为。业内人士建议公众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以免成为被割的“韭菜”。

那么,我们不妨就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