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说到斯大林,许多人心目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刚硬领袖的形象。但实际上,在他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一生中,也曾经有过一时冲动、说走就走、孤身犯险的时候,此事发生在1943年8月的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

说走就走的视察

此事的回忆牵涉到全程负责操办行程、负责保卫的苏联内务部官员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时值1943年8月一个看上去并不特别的凌晨。

谢洛夫是突然接到来自斯大林召见的,他以最快速度应召前往,心中不可避免地忐忑不安。因为按照常规来说,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原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运转即可,谁会想到自己忽然接到来自最高领袖的单独召见?

行色匆匆赶去接受召见的过程中,这位内务部官员内心到底是否有过什么猜测?他自己多年后留下的日记没有写,其他资料更加不可能记载。此事也许就成了一个永远没人知道的谜题。

不过当他终于见到斯大林时,这位“钢铁领袖”却显得完全不想浪费时间,他给谢洛夫下了命令,完完全全地直截了当、不绕任何弯子。

“我要到前线的司令部去。”——斯大林如此向谢洛夫陈述,这当然不是什么需要征询对方意见的方案或者构想,而是他已经决定好的事情。至于谢洛夫,他只需要接受命令,并把各种细节安排到尽可能完美就够了。

最初的震惊过后,谢洛夫立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和脑力,来记下斯大林要求的种种细节。

首先,斯大林要去的地方是随时可能投入战斗的西方面军司令部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部,目的当然是拿到战场的第一手信息。

其次,这次出行必须做到迅速而隐秘。要低调,不要专门住所更不用什么行宫,警卫人员也只带极少数量。

最后,此事前前后后全都交给谢洛夫负责,而谢洛夫本人不但必须负责操办好相关的一切,更是必须从自己开始,做到彻头彻尾的守口如瓶。

这个命令对于谢洛夫来说当然是紧急程度和重要性都第一位的,他立刻就投入了紧张绝密的准备工作之中,甚至没有空闲去多想一想:在这个战云密布的节骨眼上,以斯大林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亲自前往前线还表明不要大量护卫人员,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

“斯摩棱斯克”的意义

以后世研究者的眼光来看,斯大林突然决意要前往前线,其中逻辑倒也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因为即将爆发大战的位置,就是在整个二战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的地名“斯摩棱斯克”。

在二战期间,以“斯摩棱斯克”命名的战役先后爆发了两次。其中第一次战役爆发于苏德战争初期,以“闪击战”闻名的德军中央集团军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便战胜了苏联部署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军队,牢牢掌握了这片区域的控制主导权。

对一直都以自身强大为傲的苏联军队来说,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是一种类似污点和耻辱的存在。因为这场战争结束得太快、胜负太悬殊,德军甚至是以一种碾压式的优势夺取了胜利。同时,此战也被视为战局变化的节点之一,德军获胜之后气焰更加高涨,陆续攻占了苏联西部的大片土地,随后双方便进入了僵持阶段。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一方呈现出战场弱势,实际上背后是有原因可循的:以开战初期的绝对军事实力而论,德军的确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但苏联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战略纵深,二是能源储备——在当时,苏联是全球范围内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国家。战争大背景下,石油的战略意义不用多说,武器、交通设备几乎没有能离开石油的,没了石油,飞机坦克都会变成一堆废铁。

此外,苏联拥有的石油资源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域条件复杂德军难以染指,因此在苏德战争的进程中,苏联的石油供给始终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对比之下,德军一方并没有对等的优势,因此德国实际上一开始就积极寻求与苏联在正面战场爆发决战,以此对苏联的国防力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规模和惨烈度都足够大的战役确实如预期一样地发生了,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二战中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不能失败的复仇之战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这也是斯大林亲自前往战场司令部的时刻。当时的苏联正处于一个缓过气来、蓄力准备反攻的当口上,此次战役的成败也因此拥有了极为特殊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在进入1943年后,战场的局面和此前两年都已经很不一样了。经过数次交手,苏德两军对于彼此的战斗力、后勤能力甚至战术思想都有了相当的了解。

仗打到这个程度,偶然性的成分已经减少了很多,双方更多是硬碰硬地拼实力、打消耗战,或者说拼的其实是国力,也就是国家的军事经济潜力。

从军队士气的角度来说,苏联在斯摩棱斯克也已经输不起第二次了。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结局被视为苏军的耻辱,从军界到政界、乃至整个国家都憋足了劲要打一场复仇之战。如果这次胜利,那么不但雪耻而且正名,如果这次又再度败了,那么对整个苏军的士气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打击。

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斯大林亲自前往前线司令部的深层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格扎茨克之行

总之,在做过一番周密准备之后,斯大林一行秘密出发,行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名叫格扎茨克的小城。这座城市此前不久还处于德军控制之下,苏军虽然将之夺回,但无论是城市设施还是居民生活,仍处于一种亟待回复的混乱状态。

谢洛夫本人是颇有能力、经验丰富的内务部官员,他早已提前在这座小城中寻觅到一所房屋,作为斯大林的临时落脚之处。虽说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战火,很难保障舒适的享受和丰盛的资源,但既然斯大林本人早已言明“迅速低调出行”,硬件设施想必不会招来他的太多不满。

真正让谢洛夫伤透脑筋的还是安全问题。

房屋是征用而来的民房,并不是保卫严密的官邸,也没有配套的卫兵负责站岗警戒。路途上乘坐专列的时候还好,列车就是个密闭空间,所有人员都是内务部知根知底的人。可是一旦下了火车,置身于局面初定的城市里,谁知道哪里会潜伏着危险因子?

无奈之下,谢洛夫也只有尽量将手头的人员布置在房屋周围,并再三重申命令,要求他们注意隐蔽、关注周围环境的动向、确保斯大林活动范围之内绝对安全。

可是事情就有那么巧,也许是因为心头有事,斯大林在房屋里待不到半个小时,就兴致勃勃地出门到处走走看看。这一看,还没来得及隐蔽到位的内务部人员就被斯大林从灌木丛、墙壁后抓出来了两个!

谢洛夫心里如同有军乐队在敲鼓,只怕任务完成得不到位自己也要被连累。没想到斯大林勃然大怒,训斥说整个城市里老百姓中的男人都上了战场,这些人到底还在这里闲逛什么!

谢洛夫心有余悸,赶忙遵令将大部分警卫都撤走、让他们去执行其他任务,而斯大林身边,仅仅留下包括谢洛夫在内的六名护卫人员。

两个方面军的汇报

由于情况紧急,最初计划在格扎茨克稍作盘桓的计划又发生了变更。斯大林一行临时赶路,又是一阵忙乱奔波,最终住进了已经废弃不用的西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现在就是真正的工作时间了,西方面军司令员索科洛夫斯基很快赶来,就战场的第一手信息进行汇报。根据谢洛夫的回忆,斯大林面对战场情况关注很深,问得也十分深入详细,看上去就像他自己随时准备亲自带兵打仗、踏上战场。

此时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插曲,原本计划的食物供给并未按时到位,斯大林甚至开玩笑说:“今晚吃粥,怎么样?”但由于这一片战场的情况并无太多令人不安之处,斯大林与索科洛夫斯基之间的交流相当愉快。斯大林保持着相当高昂的兴致,甚至还提议所有人一起干了一瓶葡萄酒。

然而等到隔天到了勒热夫,与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联络时,事情就远远没有这么愉快了。原来,由于战场种种复杂原因的综合影响,加里宁方面军面临的战场局势远不如西方面军乐观,进攻受阻、表现不佳,甚至有一种摇摇欲坠的危险感。

战役打响之前,苏联全国全军上下早有默契,这次在斯摩棱斯克,就是要按计划打成大规模反攻的局面。如今其他部队的局面都相当不错,加里宁方面军的“不给力”显得尤其扎眼,叶廖缅科带来的这些消息自然也就令斯大林颇为不满。

也因为这个原因,两个方面军的汇报过程呈现出两极化的气氛对比。西方面军那边,因为司令员索科洛夫斯基的特别称赞,斯大林很快就打电话回莫斯科,将远程航空兵司令戈洛瓦诺夫上将的军衔提成了空军元帅。

可是在加里宁方面军汇报的前后,不但没有提升命令下达,更没有什么祝酒之类的举动。直到最新战报传来:苏军已经胜利拿下了别尔哥罗德、德军被赶出整个奥缪尔只是时间的问题,气氛才终于出现了转机。

斯大林当即决定,自己一行人一回莫斯科便立刻下达命令,在首都鸣放礼炮,作为对这次重要胜利的致敬和纪念。也是从这一次开始,莫斯科鸣放礼炮、致敬重大胜利的惯例渐渐被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