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是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奢侈品,不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但它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时间并不短。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将香料用于饮食和祭祀等领域。

公元十五世纪之前,我国本土的香料种植并不发达,多数都是靠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从中亚和西亚运输,并且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官方的朝贡贸易,使用范围限于皇室贵族之间使用,一般的社会中下层百姓很难接触到珍贵的香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由于香料的种植范围狭小,资源获取的难度偏高,即便是本身有足够的吸引力,也时常属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价格远非一般消费品可比,故而只有上层的皇室勋贵等人能承担的起。

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加上统治者一度禁绝海外贸易,转而对国内种植香料进行政策支持,数量和规模效应的扩散直接导致香料成本逐渐降低,不仅将其使用范围拓宽至民间,并成为引领社会的时代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烹饪调味

我国烹饪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其诞生之初就重视香料调味的作用,先秦时期的王室宫廷就有拿醋、盐和梅子来调和羹汤的烹饪技巧。之后从秦汉到宋元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皇室宫廷中烹饪所需的香料种类增多,技法体系也渐趋完善。

比如不同的季节要用不同大的香料调理,春天用葱来调理切成细条或薄片的肉,秋天则用芥菜的种子调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一种前后地位变化最明显的香料——胡椒。价格昂贵的胡椒在唐宋时期专供皇室使用,到明朝以后它才完成世俗化的发展。

明朝的笔记文献记载当百姓烹饪青鱼和鲢鱼时使用胡椒,方法就是切开鱼身并内外沾湿,在锅中放满酱和胡椒等蒸熟,再往上面浇油和料酒,蒸熟之后用蒜和醋调味,之后开吃之前将鱼骨剔去,鱼肉压为糕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香酒酿造

香料酿酒也是明朝下层百姓常用的技法。

魏晋时期主要是在酒中浸泡几种混搭的香料,具体来说就是提前准备好一斗米酒,将几十枚胡椒、少许的干姜和鸡舌香筛过,再用丝绢包住放入酒中,浸泡一晚后用蜂蜜调和;大约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以菊花酒、五香烧酒、红白酒药为代表的香料酒层出不穷。

这其中“红白酒药”最为特殊,它融合了香料的饮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出劳动人民对香料本身特性研究的加深,也体现出古代底层百姓的生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的创制方法是综合了果类(官桂、草果、杏仁、陈皮、靑皮、橘皮、桑葚)、姜类(良姜、干姜、水姜、姜黄)、草类(茱茰、辣蓼、苍术、野菊花、黄柏)等调味品,从沉香、檀香等香料中获取香味,从红曲中沾染红色。

3.佩香熏香

除了烹饪和酿酒,人们一般还将香料装在绢囊中,利用其本身自带的香气去除身体或房间中的杂味,同时还可以从习俗层面起到避开秽气的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之前,诸侯士大夫就已经流行佩戴香囊的风尚,这在《山海经》中可以寻得踪影。明朝不管是上层还是老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爱佩香,这其中合香等混合香料最为流行。

其次,香料用于熏香也是明代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在隋唐宋元时代,熏香是皇室宫廷和达官贵族精致奢华生活的标配,而日常熏衣和熏香在明朝百姓生活中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香料种类和合成配方丰富,单一的木香和混合制作的“梅花香”等琳琅满目,而且购买和制作的成本在底层人民的承受范围之内,“熏笼”“手炉”“袖炉”等无所不在。

4.医疗保健

上文提到香料也有药用价值,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功效。明朝香料入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得益于《永乐大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有《香乘》等著作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开始重视香料的药用价值,几乎家家具备。

这些作品凝结了当时医学家或医师对香料的研究成果,且详尽描述了香料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对一般人家治疗常见疾病效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社会中常见的儿童受惊和中风抽搐,都可以用香料入药来诊治,最典型的是用鸡舌香散医治,当时的药铺宝庆方出售一文钱的鸡舌香散,只需服用一两次即可痊愈。

不仅是民间对于香料治病的需求较多,就连当时明朝后宫的太医院有时也离不开香料。比如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年间,太医院仅一个月就从药铺商人那里购买了五万斤香料。

1.朝廷禁海的大背景

南宋的香料朝贡贸易因财政困难而跌入谷底,香料贸易由此转入发展民间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海防且防止倭寇,从建国之初到去世之前,他一直申明禁止沿海渔民私自出海经商,更不准任何居民和外国勾结,对于国际贸易的管理可谓相当严格。

而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沿袭了朱元璋的政策,甚至变本加厉,不管是朝中官员还是底层百姓,只要是手中有从国外购买的香料,一律销毁否则重罪处罚。

民间贸易在兴起短短一百多年后衰落,朝贡香料贸易再次抬头,而且比前朝的规模更大,最多的是东南亚的明朝藩国所进贡的香料,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东南亚诸国朝贡香料多达几十万斤,包括熏衣香、降真、沉香、檀香、木香、黑线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途中,占城、爪哇、暹罗等国也向明朝供应60余次香料,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作礼品赏赐文武百官。

2.禁海后鼓励本土种植

当然海禁政策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香料的国外渠道断绝,却间接地促进国内种植香料的浪潮,这里面不可或缺的是明朝政府的政策鼓励。

国内香料的种植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这让明朝朝廷尝到了甜头,使得香料种植继续扩大,同时国家税收也随之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明朝百姓想到了利用本土植物枫树等合成香料,由于制作成本低,故而传播范围广,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技术水平得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南北方种植的香料特性不同。

北方气候寒冷,所以西北安息香和特遐香、甘川贵地区的甘松香等耐寒,但同时也限制了香料的种类;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且土质优良,因而香料抗寒能力差但种类丰富,主要有鸡舌香、詹糖香、苏合香、白茅香、排草香,以及食用后令人清爽的浙江天台山蜜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借助交通的私人贸易

明朝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天下路途引》等书籍对商业路线的介绍推广,客观上有利于香料的运输网络和销售范围的拓宽。

在这种背景下,以粤商、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团体风生水起,他们在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建立香料批发市场,根据香料特性将其分类,使得香料贸易的集约程度和发展密度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明朝政府虽然公开禁止民间出海,但不代表没有人顶风作案,私下的香料贸易一直很猖獗。

沿海商人为维持生存需要,同时也禁不住香料贸易的利润引诱,不少商人冒着被杀头甚至抄家的风险下海经商,这里面不乏握有大权的地方官员。

据《明史》等文献的记录,他们一般以个人身份出海经商,有的时候官员和东南亚商人互相冒充贡使却暗地走私。

[1] 许利平等.古代印尼与中国香料贸易的变迁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5.

[2] 严小青等.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香料朝贡贸易[J].江海学刊,2008.

严小青等.宋代香料贸易及其影响[J].江苏商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