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火树银花,玉壶光转,这可以是辛弃疾笔下的元夕,也可以是苏州历史上任何一个元夕佳节。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阔别苏州已久的范成大再一次在故乡迎来了元夕佳节,即便此时的他已不再年轻,且还疾病缠身,但来自记忆深处的呼唤依旧令他心绪起伏。就这样,南宋淳熙十一年苏州元夕佳节,走进了范成大的诗中,并于今日与我们相逢。

01

范成大于少时离乡任官,和故乡苏州一直都是聚少离多。淳熙十年(1183年),已经五十八岁的范成大因疾病侵身,倦仕思归之情愈发强烈,他于当年元日所作诗中即有感慨:“归心历历来时路,官事驱驱病裹身”。从当年夏天开始,范成大便连上五疏乞求致仕归乡,宋孝宗耐不住范成大的软磨硬泡,终于于当年八月十三日授予范成大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此举的言外之意即是范成大已获允致仕返乡。自此范成大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悠闲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成大像

返乡后的范成大并未马上病情好转,眩晕之症导致他连花香都不敢贪闻(素馨间末利,木犀和玉簪。医来都屏去,头眩怕香侵。)。即便是当年的除夕和次年的正月,范成大的诗词中亦多郁郁不乐之情,淳熙十一年正月初七,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日,范成大便作有《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的诗文,其中有“人应见怜久病,我亦自厌余生”“笔牀久已均伏,药鼎何时丐闲?”“壮岁喜新节物,老年惜旧年华”等诗句。

病时的生活虽然烦闷,但诗人异于常人的感觉与才情却不会让生活过于无趣,一场春雨,一次惊雷,皆可引发抒怀。正月初九这日,苏州下起了小雪,雪后即是大雨,夜半就已开始扰人清梦,范成大被吵醒之后首先跃上心头的却是梅花,他颇为庆幸地说幸好梅花已经盛开过了,不然谁还会爱风吹雨打过后的梅花呢?(赖是梅花已过,不然皴玉谁温?)次日凌晨,天空又响起了惊雷,夜不能寐的范成大又夸奖起了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阿香(阿香真是健妇,夜半鼓行疾驱)。

当然,时近元夕,苏州城内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准备,最惹人瞩目的还是令人称绝的花灯。范成大长年羁旅在外,他或许已许久都未曾见过故乡的元夕花灯,当年得以再见,其诗文之中充满了骄傲的色彩:“镂冰影里百千光。剪彩毬中一万窗。不是齐人夸管晏。吴中风物竟难双。”这首名为《吴灯两品最高》的诗词讲的是彼时苏州花灯中的双绝——“琉璃球”和“万眼罗”,范成大还有《灯市行》描述这两种花灯:“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因为这两种花灯做工复杂,价格昂贵,故而未到元夕便会开始制作,这也是为什么范成大会早早的看见这种花灯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眼罗的做法失传已久,近些年经汪筱文及其女儿汪丽秋的不懈努力,方使万眼罗重现人间

但这些也都是元夕佳节前的开胃小菜。淳熙十一年正月十五,圆月攀上夜幕,如约而至的还有止不住的欢愉气氛,它从四面八方升起,钻进人们心中,又攀上眉梢。这是范成大归乡后渡过的第一个元夕,热烈的气氛感染了这位病痛缠身的诗人,他或许会想到感时伤怀的诗词他已写的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石湖诗集》中的《元夕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清康熙二十七年依园刊本

仰头望着那万灯锦簇,火树银花,他今晚已不打算再顾影自怜,于是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元夕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卖弄才情之作,诗中几乎每句下皆有注释解释其意,因此范成大想写的,其实既是一段历史,亦是一幅活生生的元夕图景。

02

元夕节向有灯节之称。万灯锦簇,明亮如昼,这也是范成大对故乡元夕佳节的第一印象。在《元夕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的开头,范成大就毫不掩饰的展现出了对灯的喜爱与骄傲之情:

斗野丰年屡,吴台乐事并。酒垆先叠鼓,灯市蚤投琼。价喜膏油贱,祥占雨雪晴。筼筜仙子洞,菡萏化人城。樯炬疑龙见,桥星讶鹊成。小家厖独踞,高闬鹿双撑。屏展辉云母,帘垂晃水精。万窗花眼密,千隙玉虹明。薝卜丹房挂,葡萄绿蔓萦。方缣繙史册,圆魄缀门衡。掷烛腾空稳,推毬滚地轻。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

根据范成大的描述,苏州新岁至后,不少酒楼照例会击鼓不已,以表示迎新岁之意。比这更早的是灯市,苏州腊月即有灯市任君挑选,若是有珍奇的花灯众人还可筹钱购之,更有甚者还有人在灯市内展开赌博活动,赌胜者即可赢得花灯。苏州灯市想必相当热闹,清代袁景澜对苏州灯市就有更加细致的描写:“灯市者:朝逮夕,市也;夕逮朝,灯也。金开中市,商旅骈萃,元夕将临,山陬海灌之珍异,三代历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尘间尘涨,栏角风香。”可知清代所谓的灯市并不专卖花灯,而是百货云集,南宋的灯市或许亦是如此。

范成大不对灯市具体描述或许是情有可原,因为有太多形式各样的花灯等着他去写。首先便是那由竹子编扎而成的数十重坊巷灯,重重相叠,灯火辉映,难怪范成大会称之为“仙人洞”,在数不清的灯火之中,莲花灯乃是最多的。以舟为生的船夫亦会于此时在桅杆之上悬挂灯笼,船只布满江面,望去如同群星点点,当真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与船灯同样壮观的还有被范成大称之为鹊桥的桥灯,即是于桥上悬挂灯笼,远远望去犹如鹊桥,若真有牛郎织女,会不会真的误以为七夕已至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元灯彩图》局部佚名明

图中画面中央即是悬挂起来的大型灯笼

大场面的灯景令人流连忘返,但小而精的花灯才真正令人目不暇接。“小家厖独踞,高闬鹿双撑。”讲的就是小户人家会于当日悬挂犬灯,富贵人家则会高贵两只鹿灯。又有名为琉璃屏风、琉璃帘、万眼灯、琉璃毬灯、栀子灯、葡萄灯、生绢糊大方灯、月灯、小毬灯、大滚毬灯和马骑灯等等样式的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前已提及的琉璃球与万眼罗,范成大称万眼罗“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工夫妙天下,多至万眼”。此外,琉璃毬灯即是球状的花灯,每一眼各成图案,亦为天下一绝,小毬灯和大滚毬灯也与其相似;生绢糊大方灯则灯上绘有史册故事的图画,村民尤为爱看。

骑马灯,即走马灯亦有名声在外。走马灯是一种别具匠心的灯,点燃后,灯罩上的图案会周而复始地旋转,如梦如幻。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临安元宵灯品时,就提到过改灯“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其他宋人在笔记诗文中多提及此灯。在北宋李嵩的《观灯图》中,可见桌旁有两小儿,分别手提兔儿灯和瓜形灯,在桌子上的灯笼即是走马灯。此外,画面中央的球形灯笼绘有各式人物图样,与琉璃毬灯的描述甚是相近,亦是精妙绝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灯图》李嵩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袁景澜对苏州的各式花灯也颇有记载:“吴整灯市繁盛,腊后春前;吴城坊巷各剪纸为请色花灯。新制叠出,如像生花鸟、人物;及各种故事戏剧。奇巧则有琉璃毯、万眼罗、云母屏、水晶帘、鱼鱿,铁丝诸名目”,对比之下就会发现两者的记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其中琉璃毯、万眼罗更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时间,时至清末人们依然可以窥见其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灯图》画面中央的球形灯笼,酷似琉璃毬灯

范成大于此诗中对元夕花灯的记载恋恋不舍地于此结束了,但在今后所写的元夕诗文中,总是会提及元夕的灯,如《元夕四首》中的“粉痕红点万花攒,玉气珠光宝月团。帘箔通明香似雾,东君无处著春寒。”说的即是苏州的剪罗、琉璃二灯,此外范成大还写有《吴中二灯》《琉璃毬》等诗词。在范成大的眼中,是各式各样的璀璨花灯让苏州成为了一座不夜城,同时也给予了元夕节生命,也难怪范成大会称元夕节为“新年第一佳时节”,又会发出“谁肯如翁闭户眠?”(《元夕四首》)的感慨。

03

元夕节的灯会延及城内的每一个角落,就连监狱内都会挂上狱灯,它们让苏州成为不夜城的同时,也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了一座狂欢的舞台,各式各样的表演也正等着上台表演。首先便是戏耍吃喝之事物:

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里巷分题句,官曹别扁门。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钳赭装牢户,嘲嗤绘乐棚。堵观瑶席隘,喝道绮丛争。禁钥通三鼓,归鞭任五更。桑蚕春茧劝,花蝶夜蛾迎。凫子描丹笔,鹅毛剪雪英。宝糖珍粔籹,乌腻美饴饧。撚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

佳节总是离不开歌舞,田间有社舞农乐,城内则有清乐雅音,范成大虽是文人墨客,但他经常深入田间,想必是雅俗共赏之人。百姓于元夕时分奏乐演舞,可能也有包含闹元宵之意,延至清代,“闹元宵”就真的突出一个闹子了,也顾不上你是农乐还是雅音,据袁景澜记载,彼时是萧管、三弦、提琴、云罗、木鱼等等乐器齐上阵,想要于当天寻得一份清净可不是件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灯戏图》局部朱玉南宋

此画所描绘的是南宋元宵节的舞队表演,队伍中有吹笛三人,击鼓一人,小锣一人,拍板一人

当然了,如果你被吵得睡不着倒也不必担心,因为届时会有大把活动等着你去参加。如范成大所描述的旱船和水戏,旱船即是旱地划船,比谁划的更远。玩完旱船,你还可以去水戏即水上傀儡戏,乐棚之中还会展示彼时可讥诮之人的画像,亦为人山人海之处。爱美的女子于是夜也会于头上佩戴花蝶夜蛾,并装饰白色的鹅毛,以为雪花,遇见相熟的人,也可以送上一幅手绘或购得的用红笔画就的鸭子画,以表示庆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都繁华图》局部 明 佚名

画面中所绘乃是街头杂耍之类

玩的这么开心是很容易肚中饥饿的,此时范成大就会向你隆重地介绍吴中的美食:团子、孛娄和乌腻糖。团子即是一种用粉搓揉而成的食物,袁景澜有载:“元夕,市人搓粉为丸,名为圆子”,圆子即团子。孛娄与如今的爆米花有些类似,范成大在诗中自注云:“炒糯榖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姑苏志》记载该物又有“卜流”之名,即“卜流年”之意。乌腻糖又名白饧,传言吃了此糖就可去除乌腻。有一年元夕,范成大卧病在家,隔着墙他时不时就可听见有人叫卖乌腻糖,范成大不以为烦,反而觉得乡音醒病耳(《元夕四首》)。

尽管元夕如此欢愉热闹,但还是有些人是顾不上玩的,他们有着更加严肃的事情要做:“筵篿巫志怪,香火婢输诚。帚卜拖裙验,箕诗落笔惊。微如针属尾,贱及苇分茎。”范成大所言多为占卜之事,俗话说正月百草灵,因此许多奴婢皆会于此日向埽帚姑、筲箕姑、针姑和苇姑等所谓的仙女测问祸福前途,其中筲箕姑又名紫姑,名气最盛,刘敬叔《异苑》曾经记载:“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李景妾。不容于嫡,常役秽事。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殁”,因此,为了纪念这名紫姑也是为了占卜祸福,后人常常于元宵夜在厕所或者是鸡栏边束草人,并念道:“子婿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戏”,若是此时觉得扶着的草人变重了,便是神来,随后摆设酒果就能进行占卜事宜。

范成大对这些占卜事宜是颇有微词的,但他又觉得既是元宵又不必苛责于别人。诗的最后,范成大庆幸自己已经致仕归乡,不用再于元夕佳节去参加无谓的应酬。他又交代,以上的风物习俗,大多是采访自乡间百姓,并且特意在诗的末尾说上一句:“谁修吴地志,聊以助讥评”。

这个后来人是谁呢?当然是他范成大自己。

范成大曾感慨过:“生涯惟病骨,节物尚乡情”,晚年体弱多病的范成大从故乡的风物习俗中获得了一丝慰藉,就连是唱卖乌腻糖的乡音,范成大都听得舒畅。淳熙十一年的元夕佳节或许让范成大心中的郁结之气稍稍去之,这首诗也是一个开始,此后更多的吴地风物习俗走进了范成大的诗中:《田时杂兴六十首》《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等等。范成大对吴地风物习俗的观察之微,热爱之深,最终凝结而成了一部《吴郡志》供天下传颂,时至今日,我们依稀能够在书中找到淳熙十一年那个元夕的影子。

参考文献:

1. 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3.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4. 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5. 湛之编:《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背景:中华书局,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