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近日,位于独流减河沿岸的西西海生态湿地又热闹起来,大批候鸟在此经停。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西西海生态湿地不但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更能承担起“肾脏”的功能,净化地表水体。这片湿地兼有表流和潜流的复合型人工湿地。从设计到施工,充分考虑了不同鸟类的生境需要。主体工程完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周滨已观测到近150种鸟类在此落脚。
如果说西西海湿地是京津冀人工修复生态环境的成功举措,那么一百多公里之外,同样是鸟类迁徙乐园的白洋淀则是自然调节的典型。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会同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白洋淀地区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截至今年1月,这里观测到的野生鸟类种类已达到27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其中4种是周滨和同事们率先观测到的。
“保护水环境,流域治理效果更佳。白洋淀是天津的‘生态上游’,上游生态环境好了,下游的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才有保证,进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周滨说。
十年来,三地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推进跨区域河湖长联动机制,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动。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京津冀是全国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又恰是全国重要钢铁产区,如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
成立天津市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天津给出自己的答案:科技赋能企业绿色转型,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在这个平台上,天津三家钢铁企业作为牵头单位,与北京科技大学等五家科研机构合作,着力破解钢铁企业绿色转型难题。
“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可以为我们汇聚、梳理企业需求,提高效率,做到以需求牵引科研方向、突破瓶颈,这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苏伟说,“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又能促进成果加速迭代。”
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去年成立的“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中的一部分,这个全国首创的共同体,科技赋能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发挥首都科研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在天津落地转化,在环保领域唱好京津“双城记”。
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去年按照绿电碳排放核减政策,为企业核减了1.8亿度绿电,折合为1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成本650多万元。”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减能办公室主任刘权告诉记者,“2023年度我们绿电使用占比,较上一年度提升了1.2%。”
绿电碳排放核减政策,是天津在全国的首创之举。“绿色电力不涉及碳排放,按照以前的核算方法(不考虑绿电碳排放核减),不利于保护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对2022年度企业用电,我们在全国率先采取绿电碳排放核减政策,即绿电的碳排放量按0计。这项政策极大提高了企业继续购买使用绿电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我市能源结构优化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处长张泽生表示。
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是破解交通运输能源结构性、根源性问题的重要举措。
荣程集团每天都有两百多辆氢能卡车奔驰在京津冀路网。通过氢能运输体系的建设,荣程钢铁集团清洁运输比例稳定在80%以上,其中港口的进口铁矿石实现100%清洁运输。截至2024年2月18日,荣程新能集团累计运营氢能重卡275辆,行驶里程1186万公里,减排二氧化碳10918吨。
“荣程钢铁集团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过程中,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荣程钢铁集团能源环保处处长孙祥超说。
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十年来,京津冀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协同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为三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厚植绿色底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