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范北羽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著有《梦窗词》,被人誉为“词中李商隐”。他是幕僚入仕的典型代表,在苏州做幕僚多年,作词九十八首,达到其一生创作的巅峰。这些词作反映了他游幕生涯的真实面貌,是宋代中下层文人的仕业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窗词集》图源网络

01

情定苏州:十年江湖游(1220—1230年)

历史评价吴梦窗常常用到“才秀人微”这个词。因为他的作品高妙绝伦,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水准,可惜仕途不顺,在以王侯将相故事为主导的传统史学叙述中,得到的笔墨太少,其生平记载稀疏,以致于其人物经历多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同时代的黄昇曾经在《花庵词选》简述其人生:

吴君特,名文英,自号梦窗,四明人……山阴尹焕叙其词曰:“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钦定四库全书花庵词选 南宋黄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尹焕是宋代进士,与吴梦窗有诗歌唱和。“清真”是指周邦彦,他自号清真居士,是北宋著名词人。从尹焕的话中可知,当时文人公认周邦彦与吴梦窗是宋代词人的巅峰。吴梦窗晚年结交的好友周密在《浩然斋词话》记载其身世: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与吴君特为亲伯仲。

“亲伯仲”是指亲兄弟,因而翁元龙是吴文英的兄长。传说吴梦窗应该本姓翁,过继给吴氏为子嗣。周密与黄昇记载的内容太过稀少,后世学者从吴文英的《梦窗词》中,解读出其游幕经历。吴文英最初的幕主是袁韶。嘉定十三年(1220年)至绍定三年(1230年),袁韶担任临安府尹,相当于杭州市长。袁韶与吴梦窗是同乡,借助地缘关系,吴梦窗成为袁的幕僚,开启十年客杭游幕经历。此时吴梦窗大约十八、九岁,在古代还是个未成年人。如此早出来做事,可能与家庭因素有关,他是吴家嗣子,非亲生,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好过,宁愿跳出来,被社会历练,也不想回去受人白眼。也可能吴家没落,缺少生活经费,吴梦窗被迫出来做事,减轻家中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梦窗像 图源网络

在这十年中,吴梦窗曾多次游览过苏州风景。比如嘉定十六年(1223年),吴梦窗初游苏州。恰逢齐云楼撤新落成,平江知府沈皞邀请吴梦窗参加庆典。吴梦窗在酒席间作《齐天乐•齐云楼》:

凌朝一片阳台影,飞来太空不去。栋与参横,帘钩斗曲,西北城高几许。天声似语。便阊阖轻排,虹河平溯。问几阴晴,霸吴平地漫今古。

西山横黛瞰碧,眼明应不到,烟际沉鹭。卧笛长吟,层霾乍裂,寒月溟濛千里。凭虚醉舞。梦凝白阑干,化为飞雾。净洗青红,骤飞沧海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界画楼阁之一》(局部)佚名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亭台楼阁建成后,主人会举办酒宴,常邀请文人才子诗歌唱和纪念建筑的落成。三国曹孟德建成铜雀台后,宴饮宾朋,曹植在席间作《登台赋》,夸耀曹操的功绩;唐初南昌滕王阁重修后,恰逢王勃路过,在酒酣耳热之际,挥笔写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姑苏台修缮后,李白登高远望,吟诵《苏台览古》,感慨苏州的变化。

这股风气到宋代越加浓烈。北宋初年,苏舜卿在苏州作《沧浪亭记》,一时洛阳纸贵,天下传唱。此举似乎也激发了同时代的才子们,其后不久,苏舜钦的好友欧阳修在安徽滁州作《醉翁亭记》,立意高古,风头无二。苏州大才子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邀请,仅凭一幅洞庭湖的画卷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动天下,掀起文人庆贺新建筑落成的风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阳楼图》郭忠恕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嘉定十六年(1223年),平江知府沈皞将齐云楼翻新,邀请文人写作留念。这种用文章诗词,博取声名,展现才华,增添宴席氛围的举动,是当时中下层文人游幕生活的常态。此时吴梦窗还没有功名,而且日常在杭州办公,为何如此巧合,齐云楼落成之日,他正好在苏州?况且一个苏州知府,一个游幕文人,级别相差极大,到底是沈氏高义,仰慕才子,或者借助吴文英讨好临安城内的袁韶?亦或是吴文英也想学习当年范仲淹等前辈的壮举,早知此楼要落成,特意来此恭候?今日已经难以考证,恐怕是郎情妾意,双向奔赴。

古代亭台楼阁等大型建筑的落成较为难得,幕僚较多在风景观光时,创作作品,互相较劲,比赛文采。在出席过齐云楼翻新典礼后,吴梦窗还游览过苏州澱山湖的风景,作《满江红•澱山湖》:

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开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盘松。风送流花时过岸,浪摇晴练欲飞空。算鲛宫、祇隔一红尘,无路通。

神女驾,凌晓风。明月佩,响丁东。对两蛾犹锁,怨绿烟中。秋色未教飞尽雁,夕阳长是坠疏钟。又一声、欸乃过前岩,移钓篷。

“云气楼台”很明显是指齐云楼,表明《齐天乐•齐云楼》在前,《满江红•澱山湖》在后。“澱山湖”,现名“淀山湖”,在昆山县以南,青浦县以西,吴江县以东,因湖中有“澱山”,故名“澱山湖”。这次澱山湖之行,给予吴梦窗深刻的印象,让他有“算鲛宫、祇隔一红尘”的感慨,恍如身在仙境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澱山送别图》李升 元 上海博物馆藏

这两趟旅程,让吴梦窗对苏州充满好感。次年,吴梦窗受邀,到与苏州一湖之隔的湖州德清游览,作《贺新郎•为德清赵令君赋小垂虹》,回忆往昔:

浪影龟纹皱。蘸平烟、青红半湿,枕溪窗牖。千尺晴霞慵卧水,万叠罗屏拥绣。漫几度、吴船回首。归雁五湖应不到,问苍茫、钓雪人知否。樵唱杳,度深秀。

重来趁得花时候。记留连、空山夜雨,短亭春酒。桃李新栽成蹊处,尽是行人去后。但东阁、官梅清瘦。欸乃一声山水绿,燕无言、风定垂帘昼。寒正悄,亸吟袖。

“垂虹”指垂虹桥,始建于北宋,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吴梦窗用“小垂虹”称呼德清的桥梁,表明他对苏州的怀念之情。“漫几度、吴船回首”更是直白地描绘出,他对苏州深厚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里江山图》(局部)此桥原型为垂虹桥 王希孟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嘉定十三年(1220年)至绍定三年(1230年),吴梦窗本人在临安知府袁韶麾下当幕僚,于杭州待了十年。但在有限的出差行程中,他对苏州产生了美好的交集,也为其之后的十四年游幕苏州埋下伏笔。

02

小筑吴宫闲地:(1231—1244年)

绍定四年(1231年)至淳祐四年(1244年)的十四年间,吴梦窗在苏州仓台担任幕僚。仓台,是宋代管理粮食的机构,全称为“提举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梅图》佚名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梦窗来苏的缘由错综复杂,很可能与吴潜有关。两人不仅同姓,且吴梦窗兄长翁逢龙与吴潜是同科进士。古代同科进士互称“年兄”,类似兄弟,因这层关系,吴潜对吴梦窗颇为关照,而吴梦窗也将吴潜当成兄长,倍感亲切。嘉熙三年(1238)正月,梦窗陪同吴潜,在沧浪亭看梅,作《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看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沧浪”是苏州名园沧浪亭。正月梅花盛开,吴梦窗陪吴潜在园中观赏。宋代以前,文人并不重视梅花。宋代,梅花成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描绘梅花的高洁。陆游一生痴迷梅花,号称“一树梅花一放翁”,以梅花的迎风独立,彰显自身品质。姜白石更是连作《暗香》《疏影》两词,写尽梅花神清骨秀、幽香娴静的品格。吴梦窗与吴潜赏梅的举动,既是亲近的表现,也是当时的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朝画幅集册 暗香疏影》马麟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仓台是朝廷的一个部门机构,机构领导数年间就会变动。吴梦窗游苏期间上司较多,与吴梦窗关系较亲密、影响较深远的是魏峻。魏峻与吴梦窗是同乡,家世显赫,《癸辛杂识后集》载:“魏峻字叔高,号方泉,娶赵氏,乃穆陵亲姊四郡主也。”穆陵是指宋理宗赵昀,他葬于永穆陵,宋代文人习惯用皇帝陵墓指代帝王。魏峻是理宗的亲姐夫,属于皇亲国戚,地位尊崇。吴梦窗先是在其幕下为僚属,又在其府内作门客,关系由公而私,被引为心腹。在魏峻来苏任职时,幕府众人设宴迎接。席间,吴梦窗作《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

旋移轻鹢,浅傍垂虹,还因送客迟留。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念聚散,几枫丹霜渚,莼绿春洲。

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寂寞渔乡,争如连醉温柔。西窗夜深剪烛,梦频生、不放云收。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州。

“魏绣使”指魏峻,“吴江”表明地点,“为友人赋”表明该词是吴梦窗帮别人写的应酬之作,从标题可推测,词写于吴梦窗与魏峻初次见面之时。“香菰”指粽子,迎接时间应该在端午前后。吴梦窗以“泪雨横波”,表达幕府众人对魏峻的深情厚意。“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州”,则表明吴梦窗长期在苏州工作,对它产生感情。在这种氛围下,魏峻对吴梦窗有一个良好的初次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枫落吴江图》倪瓒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迎来送往不是常态,幕府工作的大头还是琐碎的文书。因而吴梦窗游幕仓台时,也和同僚打成一片,关系亲密。吴梦窗的同僚众多,闲暇之余漫游苏州景色。在一次虎丘宴饮时,吴梦窗作《木兰花慢•虎丘陪仓幕游》:

紫骝嘶冻草,晓云锁、岫眉颦。正蕙雪初消,松腰玉瘦,憔悴真真。轻藜渐穿险磴,步荒苔、犹认瘗花痕。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

开尊。重吊吴魂。岚翠冷、洗微醺。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登临总成去客,更软红、先有探芳人。回首沧波故苑,落梅烟雨黄昏。

此时幕主魏峻即将高升,同僚陈芬窟、李方庵也任期已满,另有重用,吴梦窗即将与三人分别。因而词中充满感伤,有惜别之意。“正蕙雪初消”点名时间为早晨,在太阳照耀下,冰雪开始消融。“月明起看”则表明时间已到黄昏,日落月升。此次虎丘之行,从早到晚,幕府众人兴致高昂,感觉不到疲劳,颇有几分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味道。吴梦窗既为上司同僚的升迁而高兴,又为自己寄寓苏州的现实而伤感。在既喜既忧间,吴梦窗化复杂思绪为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丘图》仇英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梦窗与李方庵不仅是同僚,更是至交好友。吴梦窗为李方庵写过四首词,甚至两人携手由苏入杭,结束了游幕苏州的生涯。途中,吴梦窗作《探芳信•与李方庵联舟入杭》:

夜寒重。见羽葆将迎,飞琼入梦。整素妆归处,中宵按瑶凤。舞春歌夜棠梨岸,月冷和云冻。画船中、太白仙人,锦袍初拥。

应过青溪否,试笑挹中郎,还叩清弄。粉黛湖山,欠携酒、共飞鞚。洗杯时换铜觚水,待作梅花供。问何时、带雨锄烟自种。

两人在画船上,诗酒唱和,潇洒豪迈,学习诗仙李太白的不慕名利、任性江湖。舟过青溪时,两人笑看山水,用“粉黛湖山”当下酒菜,推杯换盏间,眺望两岸迎风独立的梅花,升起归隐田园的心思。吴梦窗在苏十四年,游走在达官显贵与案牍公文之间,一朝离去,顿觉神清气爽,产生“锄烟自种”,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浔阳送别图》(局部)仇英 明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在仕业的公务与应酬之外,吴梦窗也找到了自己的衣钵传人沈义甫。淳祐三年(1243年),吴梦窗与沈义甫初次相见,大有相逢恨晚之感。沈义甫虽有才情,一心向文,可惜修养欠佳,未到火候,吴梦窗将自身写词手法倾囊相授,令沈氏文学水平飞速提高。在重阳节前,两人登高揽胜,饱览姑苏风光,吴梦窗乘兴作《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

凭高入梦,摇落关情,寒香吹尽空岩。坠叶消红,欲题秋讯难缄。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不响云尖。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

暗省长安年少,几传杯吊甫,把菊招潜。身老江湖,心随飞雁天南。乌纱倩谁重整,映风林、钩玉纤纤。漏声起,乱星河、入影画檐。

沈义甫,字伯时,号时斋,因而标题称之为沈时斋。吴梦窗将沈义甫当成晚辈弟子,不仅传授自身词学,更是吐露心声,诉说忧愁。“吊甫”是凭吊杜甫,吴梦窗是在劝沈义甫,要有建功立业之心,仿效杜甫的百折不挠,致君尧舜的理想。“把菊招潜,身老江湖”表露了吴梦窗有效仿陶渊明,思归隐居的想法。词作契合重阳佳节,奠定哀伤的感情基调。此时北方蒙古帝国崛起,朝廷上下感到巨大的压力,“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一句,将个人忧愁上升到忧国,隐含着亡国之危。这首词写景写情,由家到国,吴梦窗将满腹心酸诉与沈时斋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令图》登高(局部)吴彬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文人在感情上颇为自恋。比如晏几道在酒席间,遇上歌姬献酒时,用“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来诉说歌姬对自己的倾慕。实际上古代歌姬地位低下,宴席间轻歌软语,唯恐怠慢贵客,遭主家惩罚。这份谨慎,令客人错以为爱情,常常闹出许多才子自作多情的笑话。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吴梦窗,也不能免俗。他在居苏期间,与一位歌姬产生感情,可惜受身份所限,最终分离。两人谈情说爱时,吴梦窗作《思佳客•癸卯除夜》: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癸卯”是淳祐三年(1243年),此时吴梦窗在苏州居住已经有十三年了。在除夕夜,词人苦笑着通过写词,来辞旧迎新。年过四十的吴梦窗,摸着两鬓的白发,感叹着岁月的无情。苏轼在三十八岁时,就自称老夫。四十多岁的吴梦窗更是发出了“十年旧梦无寻处”的惆怅,恐惧自己功业未建,事业未成。幸好身边有佳人相伴,在感情上有所收获。才子佳人相约在除夕黄昏之际,赏梅观灯,共度良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柳堂图》(局部)赵孟頫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苏州游幕的十四年间,吴梦窗得到了高官的欣赏、上司的肯定,也收获了同僚的好感、朋友的真情,更是寻得了后辈的追随、佳人的倾慕。可惜幕僚的生涯是漂泊,苏州只是其人生的一个中转站,为了仕业,吴梦窗还要在江湖上游荡。

03

情如之何,暮途为客:(1244—1265年)

从淳祐四年(1244年)冬至,吴梦窗自苏入越,到咸淳元年(1265年),共计二十一年。此段为吴梦窗人生的第三阶段,是其中晚年生涯经历。在此期间,吴梦窗仕业在绍兴与杭州,家眷在苏州,因而频繁在三地之间奔波。

苏州仓台幕僚的历练,让吴梦窗词学水平达到巅峰。他通过十四年的游幕生活,不断淬炼自身才华,在词坛取得巨大地位。淳祐六年(1246年)至淳祐十年(1250年),吴梦窗在客居杭州,与尹焕以词相交。淳祐十年(1250年),尹焕被外放江西时,吴梦窗为其饯别送行,席间作《瑞龙吟•送梅津》:

黯分袖。肠断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新园锁却愁阴,露黄迷漫,寒香半亩。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乌帽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印剖黄金籀。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唳鸿怨角,空教人瘦。

词的上阙描绘了宴席的繁盛与离别的不舍,“吴宫娇月娆花”“眼波眉岫”等语句,展现歌姬舞女的娇媚,“住船系柳”“笔底丽情”等语句,满含着不舍。“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点明宴席的地点与时间,“垂虹”“四桥”是苏州地名,“秋去”则显露分别在秋天,是离别的高发季。这种离别也是吴梦窗游幕生涯的常态,是他仕业的一幕小小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顾闳中 五代十国 故宫博物院藏

吴梦窗是一个非常多情,且易伤感的人。他既重视友情,也重视爱情。梦窗晚年,在送别友人黄澹翁时,由友人想到苏州的爱人,便于席间作《忆旧游•别黄澹翁》: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攲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苦送春、随人去天涯”,奠定了伤感的基调,让人感同身受。片红尽、雪双鬓、分香瘦减,将思念的感情层层推近,从花朵凋零,到头生白发,最后身材消瘦,由远至近,由上到下,立体呈现出思念之情。西湖、吴台,是吴梦窗过往游幕的场所,显露出词人追忆旧日时光,想念亲朋好人。“赊”有长与远的意思,因而末句将思念推向高潮,表达了强烈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花图并诗》(局部)沈周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梦窗交际广阔,这份人脉也让后世人对他产生一些误解。比如,开庆元年(1259年)夏,吴梦窗在吴中,作《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情如之何,暮途为客,忍堪送君。便江湖天远,中宵同舟,关河秋近,何日清尘。玉麈生风,貂裘明雪,幕府英雄今几人。行清早,料刚肠肯殢,泪眼难颦。

平生秀句清尊。到帐动风开自有神。听夜鸣黄鹤,楼高百尺,朝驰白马,笔扫千军。贾傅才高,岳家军壮,好勒燕然石上文。到今日,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鹤楼图》佚名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翁宾旸是吴梦窗的好友,鄂渚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昌。这首词言简意赅,祝福翁宾旸能在幕府中展现才艺,为国守边。然而因词中“贾傅才高”的语句,令后人对吴梦窗产生恶感。“贾傅”是指贾似道,南宋权臣,被后人视为误国奸臣。吴梦窗在词中颇为推崇贾似道,后人因而质疑其趋炎附势,品行不端。实际上吴梦窗结交在于贾似道未发迹时,双方的交往只是寻常应酬,是幕僚仕业的普通景象。贾似道权倾朝野时,吴梦窗归客苏州,隐居不仕,结束游幕生活,最终在困顿中去世,没有占贾似道一丝一毫的便宜。

淳祐四年(1244年)至咸淳元年(1265年),吴梦窗在杭、越、苏之间徘徊,从高官显宦的府邸,到江湖之间的蜗居,不断漂泊流浪,寻找灵魂的归处。在人生的暮年,吴梦窗将苏州当作归宿,当成家园。苏州包容了他破碎的身心,给予他一块安宁祥和的土地,供其隐居。

04

结 语

有的人生前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当时,可身后就被雨打风吹去,只在史书上留一个角落。有的人生前地位低微,寄人篱下,只能靠才艺在小圈子立足,可千百年后,其名不断被人提及,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最闪亮的“崽”。吴梦窗显然是后者。他生前才秀人微,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在底层困顿,游幕数十年。然而其文才过硬,大浪淘沙后,成为南宋词坛的高峰,将袁韶、吴潜、魏峻等高官显宦、皇亲国戚,抛在后面。只要肯下功夫,在某方面深耕,小人物也会有春天,像吴梦窗一样被后人铭记。

参考文献:

1.【宋】吴文英撰,陈邦炎点校:《梦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杨雪:《吴梦窗苏州词考论——以交游为中心》,江南大学2013届硕士论文。

3.【宋】周密:《浩然斋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宋】黄昇:《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6.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

7.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吴梦窗系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8.常言:《吴文英苏州仓台幕僚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王婷:《吴梦窗交游及时地考论》,江南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10.王维:《吴文英词研究》,南京大学2012届硕士论文。

11.陈邦炎:《吴梦窗生卒年管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12.夏承焘:《梦窗词后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3.杨铁夫:《梦窗词全集笺释》,学海出版社,1998年版。

14.钱鸿瑛:《梦窗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5.周茜:《吴文英词史地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