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青年作家刘冠琦的散文集《长歌行》,空闲时坐在书桌前慢慢翻阅。一般而言,一本书的前半部分会让读者决定是长读还是短读,深读还是浅读。

看完首篇文章《父亲树》,不禁被书中饱经风霜的老人深深吸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不是简单可以说清楚的事情,但是文中老人的故事、处世方法,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却让我们深以为然。每个人的生活都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爱子,教之以义方”,教育的传承会渗透引导人一生的成长,正如我们今天看到冠琦真诚、仗义、豁达的品格,良好的家风家教功不可没。
一口气读完前几篇,文章娓娓道来,倒也觉得轻松。我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走过来,随手拿起《长歌行》,翻开前几页,目光落在《父亲树》篇,看了一会说,内容看不太懂,但是感觉这本书“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嗯,我非常讶异,什么意思?孩子说,我们语文老师说的,好的文章以确立主题思想为目标,不用那种花里胡哨的语言吸引眼球。这句话说得真好,就是这个感觉,朴实无华,又涵纳了作者内在的目标思想,孩子无心之语,给了我不少启发。
以立意为宗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我想作者应该也是这样布局谋篇的。可是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发现,文章思想深处镌刻着来自“爷爷”良好家风家教的深刻烙印。“爷爷如父亲树一般在生活的考验中日益强壮,生活点滴中的处世智慧深深影响着我”“我早晨早起,是爷爷从小培养的习惯。我三分之二的读书和写作是在早晨完成的”;爷爷说“三代读书,才会做人,三代为官,才知吃穿”;论《水浒传》中对英雄豪杰“爽利”风格的偏爱等等皆源于“军人爷爷”铿锵豪迈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本散文集语言朴实无华,不以能文为本。如果一篇文章让小学的孩子读起来都具有亲切感,是真正的“接地气”,充满生活感了。书中作者以叙述者的视角,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逐层揭示阐明众生也包括自己的复杂心态。作者在《摆摊老人》《摩的司机严刚》《小丑阿福》等与市井百姓、世情冷暖交流碰撞中,展现出的纠结、彷徨、无奈、自醒的多元思考与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家风门训,精于细节之处,成于细节之中,向上向善不断探索的文化传承。
《长歌行》散文集涉及多种题材,有人物素描,有读书随笔,有美食记等,内容看似零散,但是我觉得贯穿于其中的主旨思想是相通的,作者以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看似无序生活的细微之处诠释人生百态。
长歌行,且行且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一代代人的个人生活历程与社会结合面的一个个细微之处得慧悟,这种心智的品质,既有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意蕴积淀、反思顿悟,应该也饱含作者对读者的殷切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李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