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中央区域办会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一起,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

第一,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此为蓝图,中央区域办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案,将这些重点任务分解细化,同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

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体系。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第三,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当前,雄安新区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车牌等。

第四,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近3万多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环球影城成为旅游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已经建成亮相,副中心的生活品质正在不断提升。

第五,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北京和河北联合成立了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10多家北京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2200万标箱,比2014年增长58%。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城市。唐山提前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目标任务。

第六,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交通、生态、产业,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目前,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

第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郭兰峰表示,过去的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国家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牢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心使命,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