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组在城市社区做气候风险适应试点已经一年多了,值此龙年启程之际,将这阶段以来的行动与感悟与关注社区气候适应的同仁们分享。

项目背景

2022年10月起,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广州市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启动西村街“培力气候先锋,共享美好生活”居民气候适应意识提升计划,以增埗村为核心,到广州荔湾西村街气候风险突出的社区孵化培育一支由居民主力组成的气候先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气候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居民气候适应意识,探索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

为什么是西村?

01

选择西村作为试点的主要原因是辖区内增埗村存在的真实的物理风险。增埗村是坐落在西村增埗河边的古村,约有二百三十多户、七百多名居民中,本地居民占绝大多数,以60岁至90岁年龄段的中高龄老人占主导。同时,鉴于相对低廉的房租,外来人口中有不少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租住。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增埗村往往比其他城市区域更容易受到台风暴雨带来的强降水和大风的影响,另一方面,社区层面的因素也更加复杂,村内宗族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于社区治理,高温、寒潮等对老年人、独居残障等群体健康方面带来的威胁也日渐突出。来自气候变化的多重风险不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也会对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增埗村又是珠三角很多老旧社区的缩影,自建房、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基础设施并存,与人群一同面临极端天气的挑战。根据我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华南地区的气候风险表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主要的高风险部门有水资源、运输业、能源、居住和人体健康。作为华南地区的城中村社区,对居住人群健康及住房的各种影响都可以在增埗村发现踪迹。因其独特性又具有珠三角社区代表性(外来人口聚集地、老旧社区、沿水),成为我们城市社区项目的试点。

项目进展

02

气候风险调研

项目前期(2023.1-2023.3)首先通过调研对增埗社区沿河居民、街道三防办工作人员等关键人物进行采访,了解到增埗村的风险点位主要是增埗村的沿河区域、沿河房屋与地势较低的井口等地点。近年来,经过区水务局与街道的改造努力,增埗村常年“水浸”的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风险点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沿河住房与危房,其次是河边广场和碧道,再次是井口、下水道口。另外,居民中高龄老人、户外工作者(主要是环卫工人、工地工人)等气候风险应对的弱势群体较多,应对意识薄弱、物资不足,气象变化的信息掌握不及时,会给这些群体带来伤害和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到龙年春节前,项目团队基于上一次社区调研的多方访谈基础,采取入户访谈方式进行第二轮的社区调研,了解社区灾害史、居民气候风险状况,看见具体的本土智慧。此番调研是补齐后续社区行动的基础,过程中我们向村民请教,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走进有几十年生活史的“老村民”家中,也看见有实际需求但是舆论相对失语的弱势群体、残障人士,过程不乏感受着村民们对生活的乐观和在外来冲击下的韧性。

与当地社工站合作,孵化应急响应先锋队

在疫情封控放开时代,社区公共活动渐渐复苏,借助多年驻扎在西村的社工站的社区基础和队伍培育经验,项目从2023年3月在社区正式发起动议,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愿意来参与有关活动,在持续的社区活动中选拔骨干。也就是留意对社区公共事务显示出关心,活跃在居民活动中的面孔,确认加入意向,目前志愿者社群达70多人。

2023年6月应急响应先锋队正式成立,并在2023年6月初高温橙色预警迫近时,由西村街社工带领志愿者开展了第一次应急响应行动,对台账中弱势的老年人、独居残障等人群进行探访和应急物资递送,至今,小组已经针对台风暴雨、高温和寒潮预警信息,开展了7次应急响应活动,并孵化出针对不同极端天气场景下不同群体的应急响应计划。未来,针对不同极端天气场景的志愿者应急培训也将提上日程。

社区气候适应意识提升传播活动

除了队伍孵化,面向社区居民的气候教育活动也在持续开展。一方面,撬动社区内的能人,如高中地理老师等给大家讲解预警信号知识,另一方面,也陆续邀请荔湾区气象局、社区医院、本土救援队等到街道所辖的不同社区开展宣讲和教育活动,提升气候变化议题在社区的能见度,也与不同单位探索气候适应落在社区究竟的体现。2023年3月至今,陆续开展的活动形式有居民共创闲话沙龙,也有正经上课的讲座,还有社工带领居民对增埗村的地图制作活动,前期力争在丰富好玩的活动中提升居民参与活动的黏性。现在,作为社区的品牌活动持续地吸引各方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获与探讨

03

行动议题聚焦:安全和健康

项目组致力于联合各方打造城市气候风险治理试点。要谈行动乃至治理,都离不开对城市这一系统的理解,全球约有44亿人住在城市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深入,还将有更多人生活在城市规划中。与农村社区相对简洁的利益相关方列表不同,城市通常是由水务、住建、应急、气象等多职能部门共同规划出来的,社会组织能单独发挥作用的空间鲜少,要发挥影响力往往需要和城市里面的各部门打交道,圈定可以合作的领域。经过一番社区调研之后,我们将气候适应锁定在安全和健康两大议题,首先是因为这是最与城市居民个人利益相关的两大方面,在社区工作中最能回应的需求。另外,比起诸如基础设施改造所需的权限和资金体量,这两个议题也最可能让社会组织介入的更偏向倡导和联动的部分。我们的试点的核心区域围绕增埗村,一方面围绕居家安全构筑洪涝前线的应急响应机制构建,一方面重点关注老年人在极端天气下的健康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事实逐渐明晰

开展试点项目,是一个逐渐了解社区现实的过程。我们作为社区外部社会组织,要对自己的定位有清晰的认知,更多是在陪伴、引导和支持。回顾这一年,前期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和接触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面貌,社区文化历史传统和活跃的组织及团体,由对话、观察、感知细节构筑社区的现实环境认知。比如,我们发现社工们惊人的执行力和学习力,看着大家对于气候适应从没怎么听说过到有所体悟并且实践,知识转化效率令人叹服,可以想见平日里社工有大量这般不断开发社区实践工具进行测试实践的场景。再比如,我们渐渐了解到,在增埗村,家庭对“水浸”和极温的适应决策可能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洪水的担忧、对实施措施的自我效能,还有过去的经验和对社会影响的看法。同时,作为外部组织,对社区运转的模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走访过程中,除了回溯具体的气候风险,也看到有创意又接地气的生活智慧是如何填补居家的风险漏洞,社区居民的生活面貌也更具象化了。一般大多数有水浸灾害史的家庭,都会用凳子、砖头、脚架等垫高家中的电器和家具,很多还会装上滑轮,可以推着走。在家具选择上,有的家庭受灾后倾向防水的塑料柜和塑料收纳,有的居民将木质柜体更换成不怕水泡的大理石。在有预算的情况下,也会用防水材料改造墙面,甚至重新装修。过日子就是如此,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与无奈天气影响的互动,缝缝补补又三年。也遇到有些居民被水泡过的冰箱也仍在使用。具体安全隐患有没有不知道,现在也接茬用五六年了。可以发现,有受灾史的居民往往对天气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同时更为镇定。

策略选取:一个小组,两个抓手

团队在尝试对适应做分类中可以发现,气候适应涉及多部门、多学科,行动上协调难度大;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识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观念和共识。在社区做适应的探索更是一个微观的写照。面对纷繁复杂的适应工作,什么是抓手?对此,项目在试点的行动策略以应急响应先锋队的行动出发,通过与社区各方广泛合作,争取能协同调配的资源,并通过长期的沟通协调影响各方参与到气候风险治理。目前,在与社工站一起努力的过程中,已经有居委、本土救援队、社区医院、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单位参与项目活动中。我们期待,更多能为气候风险治理和社区发展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参与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解决方案更清晰,离不开理论支持

我们能感觉到,气候风险是近些年才开始在国内比较有话题度的议题,但风险学科理论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作为实践者,主观经验往往是行动的凭依,但行动研究者要深入理解、试图切近事物发展的机理,理论学习是无法回避的。为什么这么说,洪水来到家门前,我们知道要用挡水板和沙包堵门,这是主观经验。但如果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以前年年有洪水,这两年没有,思考除了防洪墙的修建还有别的因素发挥作用了吗,并且想要和大家区分造成水淹和积水背后降雨的区别,哪种天气可能会出现得更多、更需要咱们花力气适应,则需要更深入了解背后的机理规律,教导居民在日常做好防范,在当前趋势下如何才是更有效的办法。要达到这样的认知,需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在气候风险治理领域的面向,现实决策与理论科学的结合点。

拿风险科学领域中灾害管理、风险管理和韧性管理这三个概念来说,它们的过程不同,所关注的焦点不同,面向的时间规划及所需要部署的行动支持也有所区别。要拿理论来指导风险治理,厘清项目行动所处的理论位置,就需要区分这些概念再去对应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水浸不再成为紧急应灾事件,那讨论什么?

其实我们在开展项目行动研究、发现社区事实的过程中,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困惑。最开始进入社区,需要知道一个城中古村治理是如何运行的?随着认知的深入,则需要感受传统与现代的适应方法与居民生活如何融合?风险与规划存在什么关联?通过最新的访谈我们了解到,除了超强台风的威胁之外,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雨涝进屋似乎只是个别住户在雨天要面对的问题了。对此,我们感到宽慰。那么再讲到应对社区气候风险,大家是不是有机会做下来探讨潜在风险应对的问题,诸如气候变化对于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的长期影响在村里会获得关注吗?社区主体在回应社区风险的需求还可能是什么。去辨析这些是否是值得讨论的也很重要。

同时,在持续的社区活动中可以看到居民社交的需要、认识邻里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对于社区前景而言,把握需要是社区自己要不断厘清的问题,对于有限定资金的项目来说,也是一个社区需要与项目目标的磨合过程。

向社区学习生活之道

学习本地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区的洪水适应措施和背后的家庭决策依据。就如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把家具垫高、将家居换成塑料是为了抵御轻微的积水,它出于在社区生活的多年经验而成为家庭提前做好防灾准备的一部分。而为什么一位在外生活多年的老人又回到增埗村居住,是因为这里楼层低矮出入方便,左邻右舍都是亲戚比高层居民楼的社会联系更强。诸如此类的故事,让我们在向社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区事实、居住在社区中的人的社区网络需求,能更好地掌握行动的依据。

项目前期难免有的困惑是,为什么居住环境看似如此不安全,依然会选择居住在增埗村。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原因有三,一个是社区归属感,从出生到中老年一直生活在村内,参与着村内大大小小的公共活动,感受着自己是一份子的连结,这份安定感早已是心理资产的一部分。每次在社区活动现场的时候,能感受到退休的大爷大妈们依旧旺盛的学习欲,与年轻人相比,社区老居民们更闲暇自主的时间,这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对于新知识更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实践的行动力。一个是居住自己家中的便利,一桌一椅都是自己多年排布,用得最趁手,庇护站再怎么好,也不是自己的地方,这可能是洪水来临时大家不愿离开的主要原因。此外与之非常相关的第三个因素是预期,“雨不会一直下”“积水半天就会退”“目前没有预算住别的地方”,多年生活,居民早已熟稔与水浸的相处之道,反而因此大动干戈去别的地方住是大惊小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社区组织来说,通过对话了解现状,倾听居民对气候趋势的认知和判断,在各种情景下会如何决策,能在尊重村民意愿下共同编织社区互助网,提高社区的灾害韧性。

还要做什么?

经过项目执行团队前期进入社区的活动铺垫,居民应急响应小组已经在社区发起动议,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愿意来参与有关活动,具备初步的小组基础,但小组成员的标准尚未清晰界定,志愿者骨干还不稳定,试点的行动方案也需要细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赋能,达到小组成型并能独立运营相关活动的目标。所以,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方向,也是希望联合更多社区利益相关方形成合力,把这只队伍和各部门能在社区做的事情共识好、操作好。

一般我们说的社区共同体,是基于熟悉的邻里情感、相互信任结成的共同体。目前的城市规划带来的区隔,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和人之间的熟络过程比预期中的长,社区共同体的基础相对薄弱,即使参与同一场活动,大家的年龄、背景甚至阶层都不同,有什么议题会是能引发居民关切的,大家的愿景又会是什么,是值得不断摸索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除了发现社区风险事实,细化应急响应的行动框架之外,进一步共识大家对于美好社区的想象,一定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更强,更具有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特质。

结语

气候风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和评估气候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威胁,研究和探索应对气候风险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增埗村这样的城市古村社区而言,社区主体深入了解气候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不仅可以减少当地居民和财产的损失,还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以上作为项目年度的粗浅回顾与大家交流探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探索!也欢迎更多有共同愿景的朋友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