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满头白发的李德生,又一次来到新乡县,他就在田野里与村民交谈,问:「今年的收成如何?房子建好了没有,交通方便不?”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视察,李德生开始思考了起来。

很快,他就用自己一半的积蓄,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半的钱,帮助村里办起了陈店乡中、胡子石村的小学。京九铁路也是从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经过的,因为那里的交通很不方便。

两年后,快到八十岁的李德生,又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年龄相仿的孩童在课堂上用功读书,新县城的道路也没有了崎岖不平,李德生忍不住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李德生的一生是辉煌的,那他过去又曾指挥过哪些战役?朝鲜战争中又有何表现,晚年毛主席对他 又有多赏识?

马坊战役中李德生是如何指挥的?

李德生一生指挥过许多次战役,最精彩的要属1945年春天的马坊战役。马坊镇地处山西省昔阳、和顺和寿阳三县的交界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地理位置优越。日本人在北马方东路构筑了一道堡垒般的堡垒,对太行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太行二分区第三十团团长李德生自告奋勇,要把这颗“毒瘤”连根拔起。

为求稳妥起见,李德生建议自己亲赴险地去探个究竟。李德生在得到分区领导的同意后,在周密的筹备下,率领一队侦察兵,扮成农民,趁日本人催促“维持会”粮粮的机会,

在内线的帮助下,从西门溜了出去。李德生进到这个据点后,就开始认真地观察起来。院内有队长室,电台,,库房,马厩,信鸽棚。

要塞的城墙是一个圆形,四周都是纵横交错的墙壁,墙壁上有许多弹孔,可以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火网。在东门的炮塔上,一个小型的火炮和一个重型机枪。李德生仔细看了看东门外的地形和建筑,又看了看通往西阳的简单道路。

在掌握了敌人的具体情况后,他们又进行了多次的思考和研究,最终制定了突袭马房的作战计划。军区领导对此很满意,把它总结成四个字:“暗伏”、“内应”、“突击”、“中心”。

根据作战计划,一旦开战,就是近身肉搏的时候,冷兵器和冷兵器的配合,对消灭敌军有利。因此,李德生在团中挑出82个精兵强将,并在自己的领导下,组建了一支以自己为主的冲锋队。除了武器和子弹,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分配了一把新打造的长刀。1945年3月4日早晨,分区领导下令进攻马方。

团分成上下两路,由双峰向马方挺进。李德生指挥着82位英勇的战士在前,参谋长的张振华则带领着第二班紧随其后

夜幕低垂,时针指向十点,突击队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位于据点东侧的三眼山洞。3月5日的拂晓,李德生收到了地下工作者的秘密信号,他立刻下达了突袭命令,领衔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

突击队拿着大砍刀,从没有打开的东大门里冲进去。一个小队的日本兵正在东门附近的一个寝室里,他们盘膝而坐,把枪都放在了枪架上。

这次惨烈的歼灭行动,消灭了日本人一个强化连,杀死敌人30多人,俘虏八人,缴获一挺轻、中型机枪,一门小型火炮,二十多支步枪,九十箱炮弹、炸药十多箱,还有大量的军事装备和资料。

在马坊战役中,我军成功捣毁了敌人长期盘踞的老巢,为太行根据地解除了威胁,这一事件在华北地区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对此进行了通报,并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论,称赞这次战役是一次“经典的歼灭战”

战争中谁不是刀口舔血?

1948年12月,李德生在攻打敌人黄维军的重地大王庄时,忽然放下手中的地图,向外张望。

然而,就在他刚刚踏出旅部大门的时候,一颗巨大的炮弹从天上掉下来,打在了旅指挥部所在的房屋上,把整座房屋都炸成了废墟。指挥所里的参谋、参谋和通讯兵都“报销”了,只有他一个人安然无恙。

没过多久,李德生顶着枪林弹雨,来到了战场的最前方,和23团的军官们讨论着如何配合作战,就在他转过身去和另外一名军官打了个招呼,一颗子弹就从远处射了过来,正中他的头部。

好险,好险,就差一步,他就是“光荣”了。旁边的军官们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纷纷感叹道:“我们的旅长运气真好!”相比之下,彭雪枫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彭雪枫的司令部于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歼灭了李光明的一支部队,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彭雪枫在前线观察站,和参谋长面对面地说着话。

忽然,一枚不知道从哪里射来的子弹,正中他的脑袋。彭将军就这样为国捐躯了。

朝鲜战争中,李德生有何作为?

1952年10月26日,在上甘岭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李德生奉命前往部队,与王近山、杜以德两个团的副政委见面。王、杜两人一见面,就匆匆走进了作战室,向他们汇报了情况。

王近山身为一代名将,素来沉稳,可是今日的他,却是一脸的紧张。他一边指著地图,一边说:「十五军所有可调动的机动力量都已经出动,而敌军的攻击却没有减少,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这个地方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战役,敌军的目的是战略性的。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敌人不久就会调集更多的力量来攻击我们,这场战争将会更加惨烈。”

一旦我们失去了前线,他们就会趁机占领五圣山,然后从中央进攻,朝鲜的局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近山终于下了决心,对李德生说:“十二军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的战斗预备队去了。全军上下都要作好全面作战的准备。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就像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所做的那样,一名士兵从头到尾都在指挥着一支部队。

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十二军将在五圣山建立一个作战指挥中心,由你来指挥上甘岭的第十二军和第十五军,至于炮兵,则由第七师的师长颜伏统领。你要小心配合。”

“马上向兵团报告战况,或者向第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汇报,这场战争是在他们的地盘上进行的,我们要服从他们的指挥,保持良好的关系。”

身为一名战士,李德生对自己的职责和对组织的信任更加强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会听从兵团的命令,在前线作战。”李德生立即与王、杜商量,决定从第十二军第三十四、三十五两个师抽调部队,投入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派第三十一师的副师长李长林到前线,亲自夺取北山地区537.7高地的控制权。

向537.7高地的北面发起进攻,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战役,因为537.7高地的一段山头已经被敌军占领了,北边的山头离敌军只有一百多米,西边是597.9高地的十一号阵地,东边是南山的炮台,四面都是敌人。

此外,敌人在攻占了北山地区后,日夜不停地进攻,修筑了相当牢固的防御工事,并架设了铁丝网、地雷等障碍,只有几个战壕由友邻部队把守。

从11月12日到25日,敌军多次组织各营、团的兵力反攻,企图把537.7高地的北山地区夺回来。

两军激战正酣,但敌军的反击都被92团、93团和18号参战的34师106团打退。537.7高地的北山地区,依然被志愿军牢牢地掌握着,并且日益加强。

11月15日,第三兵团司令向第十二军发出了一道嘉奖:“你们刚刚打赢了一场战斗,回到了战场上。以十五军团已经取得的战果为基础,加上火力支援,士气高昂,一连数日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攻。”

“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没有被攻破,11号晚上,重新夺回了537.7高地的北山地区。

勇敢而顽强地战斗,你们的防御工事建得很好,你们的战术也很敏捷。我希望你们能保持这样的战术,以最小的损失守住阵地,并给他们造成很大的损失,一直打到我们占领的地方完全收复,不让他们轻易地进攻。”

这封信对第十二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十二军由李德生亲自率领,在上甘岭一战中全歼敌军,同时也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11月5日至30日,三十一师九一、九十三团日夜不停地进攻,在敌军火力下,修复了24条131公里的地道,19个掩体,17个避弹坑,1200米的运输沟渠。

第106团于十一月十七日接替第93团,参加了537.7高地北面的战斗,一直到撤退为止,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他们终于修好了一条地道,这条地道已经可以容纳一个连的战士和炮兵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第十二军三十一师接到命令,把整个597.9高地的防御任务交给第十五军。12月15日,106团接到命令,向第十五军在537.7高地的北面阵地上下达命令。五圣山的前线指挥部也被命令撤了下来。

在这场战役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有一日,李德生坐在指挥台上,看着地图,根据敌人的情况,考虑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就在这时,一名参谋将一份来自志司的报告扔在了桌上,显得有些不悦。李德生问道:“出什么事了?”

“司令,你看看这份战报,分明是我们自己打出来的,最后却被人抢了,你说你能不能接受?”一名参谋愤愤地说道。

李德生平静地解释道:“原来如此!我跟你说,不管是哪一军,38军、20军、67军,都要对外宣布,以15军的名义。

我们这一战,不是为了某一支军队,也不是为某一支军队而战,我们是为整个志愿军而战!伟大的国家!”

李德生的这番话,尽显大将之风,参谋思路开阔,心情顿时大好。从那以后,他不仅愿意看到上司的这种行为,甚至还经常给那些不能理解他的人做思想工作。

周总理忽然叫回李德生,是什么原因?

朝鲜一战之后,李德生被提拔为第十二军军长,在军队中实行的郭兴福教育法受到毛主席的赞赏。

1954年,李德生这个名字就在毛主席的记忆中,毛主席并不知道,他的一句话、都影响了李德生30多年。

1960年,从解放军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李德生由周总理调任到安徽,负责当地的事务。

这时,李德生已经是安徽省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省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安徽的经济发展得很快。

而李德生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也让毛主席两次在会议上点了他的名。

李德生也是刚刚点完名没多久,就被毛主席从北京给叫了回来...

这对李德生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1969年7月,正当安徽的李德生正在为产量发愁的时候,他忽然收到周总理打来的一通电话:

“德生同志,毛主席和党中央已经把您调到北京去了。”周总理这句话一出口,李德生立刻就急了。

那时安徽各地的生产、政治工作都刚起步,正处于用人之际,如果调离,很有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犹豫了数秒,李德生婉拒了周总理的好意:“我在部队待久了,北京的工作可能会有问题,还请中央慎重考虑!”

李德生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周总理便开口说道:“中央已经做出了决定,这是中央的决定。”

毛主席在得知李德生年龄后,对他作出怎样安排?

1969年4月,李德生以安徽的代表赴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宣布李德生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时,对他说:“请让我来看一下李德生同志。”

所以周恩来总理把李德生召到毛主席跟前,要李德生把他的帽子摘下来,向毛主席展示。毛主席看过之后,再次询问李德生:“你几岁了?”李德生答道:“53岁。”

听到李德生的答复,毛主席又念了一遍李德生的年纪:“五十三,五十三。”毛主席这句话,显然是在提醒李德生。

七月,当李德生接到周恩来的来电时,他正在安徽开会。周恩来在电话中说道:“德生同志,中央已经决定把你调到北京去了。”

李德生一愣,回答道:“首长,我在部队呆的时间长了,资历浅,文化程度低,还是做下层工作的好。我想,中央可以考虑一下,让我留在安徽比较好。

周恩来以坚决的口气回答:“中央已经作出了决定。请你把工作安排好,尽早来北京。来的时候,跟上面的领导说一声,让他们派人来接你。”

李德生于7月28日赶到北京,当天下午他就被周恩来总理接见。会见期间,周恩来问起李德生到北京后的工作情况,李德生说他想去当地找点事做。

周恩来总理一改以往的口气,用很肯定的口气说道:“根据中央的决议,你不但要参与政治局,而且要参与国务院业务小组,还要负责军事委员会的工作,还要负责安徽省的工作,还要负责野战军的工作。”

李德生回到家乡后,又发生了什么?

1995年,满头白发的李德生,又一次来到新乡县,他就在田野里与村民交谈,问:「今年的收成如何?房子建好了没有,交通方便不?”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视察,李德生开始思考了起来。

很快,他就用自己一半的积蓄,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半的钱,帮助村里办起了陈店乡中、胡子石村的小学。京九铁路也是从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经过的,因为那里的交通很不方便。

两年后,快到八十岁的李德生,又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年龄相仿的孩童在课堂上用功读书,新县城的道路也没有了崎岖不平,李德生很高兴。

村民们纷纷跟他握手,一个个感激涕零:“李老,您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李德生也握紧了迎接他的手,他激动地说道:“这就是我的家,我会一直记住他们的。

归途中,在徐徐行驶的窗口里,家乡与人的背影渐渐远去,李德生脸上的皱纹里又添了几滴眼泪。

1998年,新建了一栋占地4000余平方米、7层高的审判大楼,一举解决了困扰法院多年的问题。

在新大楼竣工的时候,李德生先生亲自题写了“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八个字,寓意新时期党员身上仍流淌着纯洁的血脉,引领着革命老区建设的新局面。

几年后,新县乡亲们与李德生的再一次见面,竟然在他的葬礼上。

同日,在北京以外的新县地方法庭,亦有一场自发的追悼李德生。

一行清泪,几里路相送,李德生将军享年96岁,与世长辞。八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我们的人民将永生难忘。

参考文献
将帅风采----李德生:上甘岭战役后期的 第一线指挥员 作者:瞿定国
《党史博采》 │2020 第11 期---抗美援朝中的名将名战-----李德生:锁定上甘岭战役胜局 文|苗健
百年潮---人物春秋李德生的革命生涯 作者瞿定国
史海观澜--《党史博采》 │2021 第04 期 李德生的三度“意外”任职 文|水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