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瑜采访了几十上百个孩子,她说现代家长把孩子逼太狠,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她见过的最恶劣的亲子关系,孩子已经不把父母当人看了。

网易新闻对谈陈瑜,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为什么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平均年龄降低了?

陈瑜:现在的孩子太早步入了学习的"起跑线"。很多孩子在三岁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在小学入学前,他们的语言、数学和英语等知识储备相当丰富,同时,家长对孩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和要求。

但是,在低龄段的孩子,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最大的需求其实是玩耍。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需要有自主玩耍的时间,可以自由地玩耍、探索和发挥想象。如果他们玩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那么孩子会提早产生厌学情绪。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四五年级开始不喜欢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太过早地开始学习和读书。

作为家长,可以适度培养和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填满,无论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根源在哪?

陈瑜:孩子的身心状态不是特别理想的话,他们的亲子沟通都是有问题的,无一例外。

第一个就是催、逼。比如说有些孩子说想做作业了,但是妈妈这个时候突然跳出来一句说,你终于可以做作业了,一下子就会觉得这是妈妈要求我做的,不是我自发来做的,这个感受非常的不好。

还有很多家长会非常唠叨,很多的话车轱辘似地跟孩子说,比如"考试就要到了,你还没准备好吗?"过几天又会说"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这种唠叨其实会引发孩子产生强烈情绪。

甚至有一些家长非常粗暴,会呵斥孩子,甚至动手打骂孩子。曾经有一个女孩跟我说,她妈妈很难控制情绪。她成绩出现一点下滑,她妈妈就会把她蒙在被子里,坐在她身上疯狂地揍她的头,还不准她哭,嫌她哭声难听。她就在被子里边躲着流泪。被自己最亲的人这样对待,对她的伤害无疑是极大的。

有些孩子就是被家长打出抑郁症,打得双向情感障碍。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哪类家长更容易焦虑?

陈瑜:80后家长会更容易焦虑,他们的焦虑感是全方位的,对自己职业的焦虑,对家庭关系的焦虑,对孩子学业的焦虑等等。他们整体非常紧绷,但对孩子又有很高的期待。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除了父母,还有什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陈瑜:疫情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许多孩子因为和家长发生冲突来找我,甚至有一些孩子在家里跟父母打架,打到要报警。

去年上海封控的时候,我接到一个高中男生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跟我说,陈老师我现在有没有办法出去。我跟我父母已经没有办法在这个房间里多待一分钟。他形容他父母的时候是用宝盖头的“它”,就是动物的“它”,在他眼里,父母不是“人”。他几乎全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出门去碰到自己的父母,他可以成天不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机会。即便如此,他父母还不断去砸他的门,有一丁点的小事儿也会起冲突。在这个状态下,他的学业很难跟进。因为他耗费大把的精力跟父母作抗争。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成功的父母?

陈瑜: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如果你教育孩子十几年,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业都处在一个良好的阶段,每天都能愉快地去上学,那就是成功的父母。如今,许多家长因为学业逼得孩子身心俱疲,我觉得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一所名校,成绩有多好,这都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为什么孩子会抗拒和父母沟通?

陈瑜:有一些成绩中等甚至不理想的孩子,照样有内心丰富的世界。我认识很多孩子很喜欢法医学,其中有个孩子他已经是B站上一个非常好的UP主,还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教别人如何打游戏。还有一位孩子他非常喜欢鲁迅,他读了鲁迅全集,还看了有关研究鲁迅的学者著作。他在知乎上还认了一个师父,还一起写三国史之类专著。

但这些事情他们都是背着父母做的。因为当他跟父母分享我做这件事情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快乐的时候,家长上来就劈头盖脸说你这个事情太没有意义了,太浪费时间了。这只能让孩子对家长关闭心门。孩子们都是很想和父母沟通的,想把自己的世界呈现和分享给父母。但是每一次呈现都被指责,每一次呈现都要被戳伤的话,干嘛还要做这件事情?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作为父母,我们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我们没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去领略这些风景的话,太可惜了,就白白辜负了做父母的机会。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为什么越是家长陪伴孩子,他们的关系就越疏远?

陈瑜:都说要支持父母陪伴孩子,我们要怎样的陪伴?我们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有理解的陪伴。我们看到很多父母的陪伴是包含着高控制。在父母的眼里,最好我所见到的每时每刻,都是在学习的状态。有时候孩子之前一个小时都在好好读书,突然拿起手机看一下朋友圈,就那一分钟恰巧被妈妈看见了,她就会觉得这一分钟看到你是在刷手机,前一个小时都是在刷手机。于是上升到学习态度不好,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人生就完蛋了。甚至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草稿纸该怎么打也有要求。那孩子就会觉得时时被控制。

第二个就是情绪负面干扰型。比如说很多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爸妈在学业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他们不停地在边上叨叨。其实在面临这样一种学业状态下,父母应该去为孩子扛一点事情。但我们看到的是很多父母直接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双倍叠加在孩子身上,那孩子就成为了终端,他没有地方再去排解了,就隐忍了。这样的孩子,他后续的话就会有可能发生类似像焦虑症、抑郁症这样的情况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中国式家长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陈瑜:中国家长还蛮突出的特点。他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会觉得我有权去安排他,去控制他,去塑造他。无论你是多么大专家了,无论你的年龄。在家长的眼里依然是我的孩子,依然可以被我安排、被我评判。

我前天采访了上海地区的全国有名的重点高中一个高三男生,他中考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今年寒假他妈妈就开始定时检查他的寒假作业。我说你都高三了,你妈妈其实也看不懂。他说她看不懂我的作业,她检查的方式就看我的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一问写了几行。以此来判断我是不是在用功学习。每天要面临妈妈这样荒谬的检查,孩子是非常对抗的。他说,我现在试图说服自己去包容妈妈,不要再跟她起冲突了。我就说你这简直就像修行。他说最近也在看一些佛法的书。我说你在书里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学到了接受。

我当时挺心酸的,这个世界怎么就倒转了?孩子成为了家长情绪的容器,但其实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背后给到他力量的。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什么样的父母最难改变?

陈瑜:首先这些家长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他带着自己成长的问题在看待孩子。并且产生联动,比如说有一个家长他自己在高一的时候进入了一个重点学校,但是从高一他的成绩就开始直线下降了。他害怕自己当年的情况在儿子身上重现。当他儿子进入重点中学读高一的时候,他就无比的焦虑,开始疯狂地管制孩子。

还有高学历的家长,尤其是硕士、博士家长,社会成就很高,职场地位很高也很难改变。他会非常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会觉得这就是成功的最好道路,于是他要求孩子就这么走,容不得孩子再来走旁支。

但有非常多的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农村的家长,他非常有悟性,就你跟他说了,他一听懂了,立刻就能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