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9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全国人口相比上年末减少 208 万人,这已经是中国人口连续两年下降了(2022年比2021年减少106万)。

这个数据是合理的

因为40后、50后太能生了,看人口历史统计可以发现,1963~1975年,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1970年甚至达到了2801万。那个年代“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人多是好事”激励了很多人,虽然生活相比现在要艰难的多,但很多父母都选择了多生多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的农村

这十几年出生的人,大部分还没有退休,他们基本都有一大批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四五个都很正常。那时候的老人们哪有什么退休金,都是活到老干到老,两口子不但得养活二老,还得照顾两三个孩子。

1981年到1997年之间,每年出生人口依然在2000万以上,这批人正好遇到了计划生育,要不然人口增长会更猛,他们是当下的青年一代、社会中坚力量,因为1982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因此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两个。

人口还会降多少年?

我国的人均寿命约是78岁,倒推回去是1946年,那一年出生人口是1086万人,此后就基本上一直在增长。回到当下,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出生人口在900多万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没有其他大的外界因素干扰,可能人口负增长会稳定近40多年,减少4亿人左右。

40年前的1984年,我国人口就是10亿多人,到2023年增加了4亿多人,相当于一个多美国或者3个俄罗斯全国的人口。

因此,人口再减少4亿,也不过是回到80年代中期而已。但这40年来我们经历的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底特律农村街景

80年代初,大多数人的梦想还是住上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很多人都没想到自己家将来会有车。我那时候上学有早自习,还是自带的煤油灯或者蜡烛。到90年代初,我们村里的小学才装上了电灯泡,这还是平原地区。

回想起小时候,无论是农村还是县城、乃至市区都没有这么多人。如果以现在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换到80年代的人口数量,我想生活舒适度一定会提高许多的。

这片土地,承载多少人生活合适?

观察全球,我们的耕地规模第四,美国第一、俄罗斯第二,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是远差我们的。但对比来看,我们很多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已经超出所能承载的能力了,我印象几年前去北京,地铁一号线好像是两分钟一趟,首站有时候都得挤两次才能上去。

这座城市为了疏解人口拥堵,使用了很多办法,不断的盖居民楼、新建地铁、拉大城市框架,还限制户口、买车上牌照、外地车辆进京等等,房价更是高的吓人,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了,优秀的人太多了,城市框架扩大的速度赶不上新增的速度。

我去过北京多次,体验一直不好,人太多太拥堵了,20多年前打工时黑中介遍地、电脑城奸商成群,老被查暂住证,对外来务工者来说很不友好,也不知道现在有否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当游客去时交通、景区人多,北京作为一座厚重的历史名城和首都,景点太多太多了,现在省际交通又如此方便,游客更多。

要生存还是要生活?

城市想要公园、想铺开发展,可是耕地又太少,必须设置红线防止被别人卡脖子,生存还是生活,总要选一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过去多生多育的压力了,很多选择了少生、丁克,这样挺好的,40年后的年轻人们没有70~00后年轻人生活的这么辛苦,远离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医疗和教育压力。

将来人口少了,每个人所体验的空间和资源肯定都会大一点,生活体验会比现在要好得多。七八十年代虽然没现在物质条件好,但不管是农村还是市区,心旷神怡,景区人烟稀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是,从整个世界来看,这个地球确不需要那么多人了,AI的发展,将减少这个世界对劳动力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很多人担心人口降低的负面影响,翻来覆去就那么两句话:出生人口下降会导致老龄化、工作的人少了影响经济;退休的人比工作的人多,生活保障就面临压力。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以人口论经济的时代了,印度的GDP已经超过英国,但没人会说印度比英国发达 。GDP不是看总量,而是看构成、看人均的。因为人口减少,就害怕经济落后,这是农业时代的思维。

从过去 来看,大多 数老年人都是没有退休金的,从现在来看,日韩乃至欧美的老年人也都在工作。

担心自己将来退休保障的人:你有退休金吗?如果你没有,你担心什么?如果你有,你应该知道,地球不养闲人。

不盲从、看世界,从现在开始

珍爱老桃,顺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