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经发局×一时半刻

联合策题

20世纪的东莞是什么样子?或许你只在老莞人的口中听闻,记录片视频中看到,老照片里见过。

有间东方红照相馆,在莞城骑楼街上见证了东莞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不仅相继成为第一代身份证指定照相点、第二代身份证的技术培训和代销点,还曾为前国家主席和市领导拍照,也让无数莞人留驻了人生中的难忘瞬间。

可以说,从1956年开办至今,「东方红」这个名字的份量仍旧特别重。

点击观看仁叔和东方红的故事

从一间相馆到民间地标

「如果问大西路在哪,好多人没有概念。一提东方红,大家都知道是在大西路这边,就像地标一样。」仁叔带有回忆的笑,与我们叙说他与这家老店的「古仔」。

说起这家照相馆的前半生,在民间史料中记载稀少。从1956年到如今,第68个年头,在镜头中留下了多少的身影,多少的城市变迁,却唯独少了点对它生平来历的诉说。

早在1930年,西城门楼外的迎恩街、驿前街、打锡街扩宽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扩宽改建为大西路,东方红照相馆几乎位于大西路、振华路和阮涌路的夹角。

走到大西路1号,亮堂的铺面里一张老式柜台、一把「省凳」鲜明突出,左手彩印机,右手摄影棚一览无余,还有一块醒目的于2015年领回来的「莞城老字号」牌匾,几近是照相馆的全部。

以仁叔的人生经历为轴,还原了一时半刻本次走访,「我在1967年4月1日就来照相馆了,那时15岁。」他对年份、日期记忆犹新。1956年政府把当时莞城的几家个体照相馆合并,成立为莞城第一照相门市部「艺苑照相馆」。1965年经修缮,正式改名为「东方红照相馆」。

第一代身份证开始普及的时候,拍身份证照片技术要求高,这里无疑成为了指定摄影点,当时文化站承接了拍摄身份证照片的任务,有很多镇街争相来习艺。东方红照相馆还承接了工人证件照、学校、工厂集体照片等业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二三十号员工各司其职,从早忙到晚!」

到2002年,我一个人花了几万块钱承包了这里。」在仁叔的另一段记忆中,国营改私营,数码的迅猛发展,也算强制推了他一把。

适逢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它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卡。「曾与市公安局一起研究怎么制作,定准价格。」聊到这,可见仁叔的声音洪亮了不少,当即要制作第二代身份证的话,必要购买相应软件,当年一套大概售价4000元,而东方红照相馆就是东莞唯一的代销点

那会一打开门,参加培训的人,买软件的人,拍照的人,租赁相机的人,可用门庭若市形容。「从2005年一直做到现在,最难忘也是那时候。」仁叔的儿子,东方红照相馆的传承人回忆往昔。

积年累月,东方红照相馆用镜头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变化,也聚焦着东莞这座城市从农业走向工业、科技的全过程。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老莞人保留着照相馆的旧包装,其中有些地址写着红卫路,这也是见证了当年大西路改名变迁的历史痕迹。

一张照片背后的含金量

熟悉又陌生,没想到是现在大多人对「照片」的印象。

习惯了它们在数码设备里以.jpg为后缀储存的格式,翻相簿、手握照片的感觉似乎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以前的工夫,现在很少人会做了。」仁叔在柜台抽屉翻出了不可多得的人像摄影作品,给我们口讲指画。

从前一张照片的制作并不是拍摄、冲洗就可以概括,需经过摄影、冲片、修底片、晒片、修相、裁裱等六道工序,细分到五个部门。

仁叔拣了两招他得意的专长,娓娓道来。从事摄影几十年,不光要有扎实的技术,还要有一双好眼力。布光时要一眼看准顾客的胖瘦高矮、脸型及五官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来引导顾客调整姿势,其次再考虑镜头、快门速度等等。

到了后期要是底片有瑕疵,得拿削得像针一样的铅笔补笔,然后刀片慢慢扣,最后棉花加药水除色,其中非常考验刀工技巧。「你想那药膜有多薄,一不留神就全刮掉了。

遇到要上色的照片,从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对颜色浓淡的把握,到色彩与人物气质的协调,皆需要极高的配色审美要求,仁叔边说边脱口而出一些美术词汇。

每张照片都能达到艺术的级别,并可以经得住时间洗礼

他还很高兴地分享道,投稿出去的人像摄影作品,省里或地区会精选一些来做展览。「做摄影在那个年代是个很好的职业,自在,可以穿得斯文一点。当时我还年轻,也活泼,城区举办活动,大家都会叫我拿相机去拍照。」

步入照相馆的二楼,配套的灯光、板凳和背景幕布,令人有种回到上世纪的错觉。角落一台老式座楼机尤其引人注目,毕竟,曾是镇店之宝。

「那时候不知道,觉得时代过了就过了,哪会知道老东西的珍贵。」仁叔走向座楼机,动作神情与老古董颇有默契,可惜已不能使用,也有很多人询问过能不能借去策展,他迟迟没有答应。没想到最后恰恰因为它的「老」,进而在年轻人中走红,社交平台上涌现一波又一波重拍复古黑白照的热潮

现场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长枪短炮已是普遍,仁叔不惜重金采购的禄莱双反相机和三颗德国进口镜头,在一个旧铁盒里完好保存。这台120卷片胶卷的机子,一度成为东方红照相馆的看家「本领」。

而现在也是年轻摄影师追捧的「新顶流」,它们承载着曾经的图像风格,再被贴上仪式感、复古潮等社交网络流行标签后,另辟蹊径地展露了经典的生命力。

从黑白座楼机、双反相机、数码相机、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这里让东莞、市民尝到了用摄影技术记录事物的第一杯羹。

德国禄莱双反相机,摄影领域巨头,诞生于1920年

现在除了一些街坊因「便利」前来,光顾的客人多是一些不嫌麻烦跑一趟的老莞人。多年来,养成了到「东方红照相馆」定期「打卡」的习惯。

年轻人登场了

盘活老城也来了,未来何许

「如果老旧事物再怎么奋力追赶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应该抛弃还是珍藏?」一个切实的设问。

东方红照相馆是仁叔留给儿子的一份「家业」,一间铺、几台照相机,交集着两代人的欢笑与执着。六十八年骑楼街光景,除了更新摄影设备,他们并未对照相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完整地保留原来的模样。

被问起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因为情怀吧!」父子俩斩钉截铁地说,现在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流水线」风格,会专门回到他们那拍照。

东方红照相馆全景 ©️东莞记忆指挥部

情怀,也许是一种人情味,一种手艺的传承,也是一家老字号历久弥新的根基。在这四四方方的取景器里,不光能看到大家真实的喜怒哀乐,也能看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但现况与此前相差无几,这样的坚守,仿佛一叶逆流而上的扁舟。不同的是,东莞记忆改造骑楼街区项目的到来,他们对于东方红照相馆的未来,尽管有许多挣扎,但也增添了不少企盼。

数码产品当道的今天,背离科技拿起胶片相机反倒成了「新鲜事」,了解到北上广有些老照相馆还在洗印胶卷,外加常有人上门问及,仁叔觉得这事有搞头,「现在拍一套黑白照,可比拍彩照贵多了。」可见他的眼光依旧赶得上时髦。

小红书上走俏的「老式照相馆」,因能拍出中国人独特的美,再次活跃在年轻人的视线丨图源小红书用户 @莫老爷也有春天 @张无恙

未来的骑楼街仍会保有东方红的一席之地吗?仁叔父子的思绪一下拉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如果以后人流量大的话,想将二楼重新改造。」实则父子俩早已达成共识,借力新兴形式,经营家庭亲子照、个人艺术照、节日主题照,或是自助式变装拍照项目,即拍即有。

最后在聊到对老莞城的愿景时,看着门外已持续了一段时日的场景:烟尘灰尘、建材堆集、工地噪音,「如果发展得好的话,我也会很开心,毕竟我是在这条街上长大的。」仁叔儿子殷切地说道。

在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提到过很多次「挑战」,无一不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仁叔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有着许多的事与愿违,但想太多不如跟上实际步伐去调整。

当照相馆告别了暗房,告别了胶片,当莞城渐渐变成了老城,过去的一家家店铺变成老字号。这个时代,永远会有新的事物,新旧碰撞下,不断发生新故事、新记忆。

至此,无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还是希望老字号能一直做下去,得到多方的保育与支持,才能在坚守老字号「金字招牌」的同时亦迈向未来。如果消失了,那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可能真的就被遗忘了。

你在东方红拍过照吗?

第一代身份证件照/结婚登记照/家庭合照等等

有保存吗?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互动彩蛋

我们将精选「投稿照片」

融入第二场「莞城老字号」挖宝生活节

首个东莞文化主题开放式交互市集

投稿者可到场免费领取

「莞城老字号地图」+「老字号文创贴纸」

投稿方式

扫以下二维码加客服一时宝宝好友

回复暗号「莞城老字号」投稿

截稿日期

2024.3.7 晚上12点前

视频:猫哥、王瑶佳、李梦瑜

摄影:猫哥、小柔

撰文:黎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