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后,全国80%高铁电视开播了一个系列影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林海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大漠戈壁到东海之滨,中华大地“四纵四横”高铁网的33条主干线,日均3500余车次,20万块高铁电视屏幕都在滚动热播这个系列影片,覆盖人群高达17亿人次。

这个系列影片出自一个叫“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的活动。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扶持作品亮相全国高铁

何谓“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一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那就用三种色彩试着形容一下吧。它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也是紫色的,这些明亮活泼的色彩组成了五彩缤纷、富有活力的“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

红色:记录万千气象的新时代中国

1937年10月,一本奇书在英国伦敦出版,几周内就销售10万余册,三次加印仍然供不应求。书的名字叫做《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就是第一个把“红色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人——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自此,红色成为国际媒体报道中国频繁使用的色彩。

创作计划为什么也是红色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计划的主旨不是别的,而是通过面向全球征集中国影像选题,资助扶持入选的中外导演用最生动的镜头、最丰富的人物、最国际化的语言记录新时代的“红色中国”故事。

“中国不缺少好的故事,也不缺少有意义的人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记录正在变化中的中国,正在进步中的中国是中国影视界的重要职责。创作计划的一批优秀节目脱颖而出,让大家从这些影视节目中看到一个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

“一位美国画家曾经问我所在的中国城市是否有教堂以及居民是否被允许去教堂,她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玉宏感慨:“创作计划作品于细微处着手见中国社会发展,于中外受众情感共通处着手见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动鲜活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可信、可感可触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创作中,创作计划将真实性和客观性置于首位,倡导自信不自大、昂扬不张扬,用影像实事求是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基辛格曾言及中国国际传播:你们其实做得不错,但你们表达得太过完美,谁会相信世界上存在没有缺点的国家?”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晓晖评价,创作计划坚持客观理性原则,做到了平实朴实、有理有据、开放自信、谦逊谦和讲述中国故事。

王晓晖进一步引申说:“中国故事本是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最宏大的叙事,但有时一些新闻产品看似鸿篇巨制,实则空洞无味,缺少对中国社会与人的深入了解和理解,盲目铺陈拔高,致使受众接纳心理环境被无端损耗,某种程度上反而消解了中国故事的趣味和好奇心。”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社会价值扶持单元作品纪录片《华南虎:绝地重生》在全国高铁播出

在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沈逸看来,面对西方舆论频频抹黑,创作计划有助于中国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工具箱。

“从2018年开始,参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美方人员,多次向我表示,在华盛顿已经没有说中国真实情况的氛围了,说了就是‘熊猫拥抱者’,就是‘亲中’,就是‘政治不正确’。”沈逸感叹,要想讲好新时代“红色中国”故事,必须构建“工具箱”,而非简单地试图找到“一招鲜”的“传播密码”。创作计划积累的中外合拍技巧、面向基层的传播教学实践、在国际主流媒体发行播出等,有助于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丰富工具箱,实现中国在全球舆论场的战略突围。

蓝色:扬起中外合作交流之帆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在人们的眼中蔚蓝的大海美丽至极,

漫步海边,海天一色。

对于中国人而言,大海还有着更深沉的历史意味。公元1405年,一位名叫郑和的中国人带领宝船7下西洋,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直到“闭关锁国”,中国的大海倏然变成“空白”,挨打、挨骂接踵而至。

蓝色,正是中国人渴望拥抱世界的颜色。创作计划的颜色为什么也是蓝色的?答案在于它的开放性。让我们看看入选创作计划的外籍嘉宾吧!有来自英国罗飞导演,有来自日本的横滨雅之导演,有来自土耳其的“网红”阿布,等等,他们在和中国本土导演的合拍合作中大放异彩,用一组组立体镜头描绘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扶持作品纪录片《大河之洲》在全国高铁播出

这样的中外合拍到底有没有用?

日本知名导演竹内亮曾创作出《走近大凉山》《好久不见,武汉》等优秀中国主题纪录片,感动了无数中外观众。竹内亮表示,创作计划为中外导演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记录增添了活力和养分,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的中国。

“创作计划是一个传播中国声音的大好机会,也为国内外的纪录片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存量要增加,增量要提速,动员和吸引更多中外人才和资源,对外讲述具有“小人物、正能量、大题材”特点的中国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历史都不应该阻碍人们的交流。”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认为,中国故事的范围非常宽广,中国人就是中国故事的宝库。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需要让世界了解更多中国人的精彩故事。他呼吁,中外保持对话合作、增进了解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减少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无知和偏见。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扶持作品纪录片《光明影院》在全国高铁播出

“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然迎来关键节点,势必进行颠覆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还应依靠各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中外联合创作可以激发中外两方激荡之后的思维火花,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野。同时,中外双方的合作可以兼收双方不同的创作智慧和手段,最终呈现出与新媒体时代相符合的手段更多元的影视作品。

紫色:将国际传播知识送到最基层去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将紫色解释为茶色、雀头等色,寓意生动有趣。在现代文学中,紫色往往代表了魅力和浪漫,是具有吸引力的象征。

任何一个社会性活动,是否具有影响力,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是不是具有广泛的、自发的吸引力。创作计划为什么是紫色的?吸引力何在?

2023年6月,新华社刊发了一篇名为《这次国际传播的万人大培训,有何深意?》的三千字长篇报道。报道第一段开宗明义抛出问题:“关键时期,关键时刻,由国家引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此次国际传播大练兵,究竟有何深意?”

新华社剖析有何深意的活动,正是创作计划举办的在线工作坊培训。在当月,10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围绕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实际问题开展在线授课,来自各级党政机关、重点高校、媒体机构、我驻外使领馆等机构逾万人在线参加培训。

《光明日报》对参会学员作了更为详细的分析:“纵向上,报名单位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机关单位;横向上,既有文化宣传单位,也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等机构,呈现出跨行业、跨领域特性。”

“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扶持作品纪录片《点亮阿里》在全国高铁播出

万余人报名,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在授课方式。工作坊的每堂课都别出心裁地邀请“一中一外”嘉宾进行合作授课。例如,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从国际视角讲述什么是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西方受众愿意接受怎样的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怎样对西方受众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上海广播电视台制片人韩蕾则以中国创作者的视角对柯文思讲授的内容进行再阐释、再发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以融通中外的视角观察、了解、学习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

在授课内容。工作坊在授课内容设计上,既注重深入揭示国际传播普遍规律,也对具体案例进行生动说明;既有纪录片制播经验总结,也对短视频创作规律深入剖析,还设立互动交流环节,受到广大学员热烈欢迎。

在顺势而为。国际受众既想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就,也想搞清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背后之因。国内有讲好这些故事的热情,但缺乏相应经验和方法。微信公众号“明叔杂谈”负责人明金维认为:“本次工作坊吸引全国各领域万余名学员参加,为加强国际传播撒下了宝贵的‘种子’。”

“本次工作坊已超越视觉传播本身,成为一次整合我国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力量的努力,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国际传播多元力量的标志性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