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1933年,作曲家聂耳以上海霞飞路上的卖报小姑娘“小毛头”为原型,创作了这首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时至今日,在幼儿园和小学《卖报歌》依然是经久不衰的歌曲,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报童》上映后,它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故事片一样,为一代又一代儿童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部电影当年是如何拍摄出来的?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报童
1977年,作家陆扬烈和冰夫,共同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雾都报童》。这部小说以重庆新华日报社报童罗川儿的经历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为揭露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报童们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与特务、警察、宪兵做斗争的故事。
小说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以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1978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黑龙江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连环画《雾都报童》。
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请张争平进行改编,马振生、朱理存两位大师联手绘制了彩色连环画《雾都报童》。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里,《雾都报童》是孩子们争相传阅的宝贝,装点了千千万万少年儿时的梦。
1978年,邵冲飞、朱漪等人以新华社报童为蓝本,创作出了经典话剧《报童》。该作品通过一群生机勃勃的报童,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新华日报》的革命奋斗史。不仅仅使我们重新见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并且在我国话剧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该话剧刻画人物生动、性格鲜明,一经演出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请到了话剧《报童》的原班人马,拍摄了这部同名彩色故事片。话剧和电影的上映,引发了当年在《新华日报》工作人员的强烈回忆。“皖南事变”期间,在《新华日报》工作过的李普在看完话剧后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卖报声声闹雾城,华年历历泪如倾。
红岩授我千钧力,白发荷戈万里行。
二、报童尖兵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1938年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曾家岩50号。最初,《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跟一般的报纸差不多。“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就开始钳制言论,封锁报纸发行。
为此,《新华日报》开始招收报童、报丁,帮助完成发行工作。当年《新华日报》的报童,大部分都是城市的流浪儿童,年龄在12-18岁,岁数再大一点的就是“报丁”。
报童的生活很辛苦,每天4点半到5点左右,就要到报馆门前排队领报。报童们早晨要饿着肚子一边飞跑,一边叫卖,跑的慢了就会被别人抢先。住宅区、电车站,茶馆、戏院,报童们每天都要走很长的路,几十份报纸要走遍半个城市才能卖完。遇到下雨天,就会有滑倒的危险,报纸弄湿了就卖不成了。
在电影《报童》中,石雷的个子比卖《中央日报》、《扫荡报》的小报童“蛐蛐”高出不少,穿着也比他好很多。
据当年的同志们回忆:《新华日报》的报童生活条件比一般的报童要好很多,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孤儿,不发津贴,但是提供吃住,卖出去一份报纸,就能得到一半的钱,卖的越多,收入越多。
报童的生活,领导是十分关心的,早上报社的同志们吃稀饭,当时让报童们吃干饭,并有两个小菜和一个汤。如果报童生病,就会送到我党的诊所中去,有时候总经理熊瑾玎也会亲自为他们切脉。
报童和报丁来到报馆之后,要先进行初步的政治教育,让他们明白《新华日报》是怎样的一张报纸。敌人为什么不准我们卖报,以及如何应对敌人的阻挠和打骂。
学习一般在晚上进行,报社的总经理、编辑、记者都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既讲时事政治,也讲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战绩,既讲社会现象,也讲斗争策略。
电影中被感化的“蛐蛐”,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当年我党还会从报贩手中买回一大批过时的《中央日报》、《大公报》,把报纸的刊头裁下来,然后把《新华日报》套在里面。这样一来,“白皮红心”的“改装报”就成了《新华日报》最好的伪装。
一旦我们的报童、报丁被宪兵、警察、特务抓住了,报社就会派人去交涉营救,提出抗议,晓以大义。如果事态严重,就会请报馆总经理熊瑾玎,甚至周恩来同志出面。当年北碚发行站的一位报丁被国民党“青训团”抓走,就是周副主席亲自抗议、交涉,这才将人释放出来。
三、电影往事
当年周恩来回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汇报情况时,也会汇报《新华日报》的斗争情况。在听取了汇报后,毛泽东说:“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新华日报》也是一个方面军,叫新华军,报丁报童就是它的尖兵部队”。
邓颖超同志在摄制组到重庆之前,看了《报童》的电视片,专门打电话到剧组。她老人家对剧组工作提出表扬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报童》的导演钱江,跟电影中的男主石雷有着相同的经历,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钱壮飞,早在1935年就牺牲在长征途中。他是烈士的孩子,由敬爱的周副主席亲自抚养、培育起来的。
扮演石雷的李若君同志,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40多岁了。她对周总理同样有着特殊的情感,作为我国第一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周总理曾经多次对她进行教育和勉励。
在《报童》中饰演李大姐的北影演员卢桂兰回忆:我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1961年。他看了看我说:你就是《冰上小姐妹》的姐姐?是在哈尔滨百货公司买东西找到的,很好嘛!总理说完,爽朗的笑了起来。
扮演草莽的覃琨同样也是40多岁的女同志,她为了演出草莽的莽劲,要在长满青苔的老街道上飞奔,还要利用“翻墙爬树”、“钻铁丝网”等技能跟敌人盘旋迂回。
报童们为了光明和未来坚定地发行《新华日报》,同样是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电影中,国民党为了阻挠《新华日报》的发行而对报馆断电,是周总理划亮火柴点燃蜡烛。如同一盏明灯,温暖照亮了全国人民的心。
报童摄制组在重庆拍摄期间,激发了山城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不管是在曾家岩,还是在嘉陵江畔,无论是在望龙门码头,还是在工厂机关,山城人民都满怀激情地为摄制组提供最大的支持。因为大家都知道,拍好这部电影,是为了表达人民对周总理永远的怀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