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际意义,以前经常会流行一组数据对比。即,刘邓大军从千里南下时的12万大军,变成了5万大军

我们经常说,历史会骗人,书本内容会骗人,但基础数据不会骗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中的真实情况。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损失,自然是有的。战略意义嘛,蒋介石自然是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国防部部长白崇禧还得亲自出手,对大别山进行常态化包围。

那自然也是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作为国军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兼我军高级谍报人员的郭汝瑰曾如此评价:

刘伯承、邓小平他们进军大别山呀,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就是个危险的事情,所以那刘邓是最危险的了。进去,他本身是个危险的事情,他敢干,他这一进军大别山,就把整个状况都变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北山有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背景。它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更不是一场上级说让咱跳到外线大别山作战,咱就跳出去。当时的全国战场,因为国军的主动进攻,所有的战事基本都是在解放区内部打。解放区的经济是有崩溃风险的,而且华东方面常年受到国军王牌兵团的持续性进攻,处境实在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场为了全国大局,不得已做出的巨大牺牲举动。所以,郭汝瑰才会说刘邓此举是“跳到枯井里去救人”。我们否定这场军事行动的意义,也就否定了那些倒下的革命烈士的巨大牺牲。

但强力跃进大别山的结果也是明显的。

解放战争初期,在黄河两岸来回跃动的刘邓大军素有“重兵”、“霸兵”之美誉。基本上可以完美单挑郑州、济南和徐州地区的兵团,属于解放战争初期、中期的绝对优势兵团。

跃进大别山之后,刘邓大军变成了完完全全的「轻步兵」。

大别山地区属于白崇禧的军事防区。他为了全面清剿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他在大别山区建立起了严密的“连坐制度”,谁和解放军接触,整个村子连坐受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大别山区一时间难以建立根据地,当地百姓又惧怕白崇禧的连坐制度,所以非常排斥刘邓大军,甚至不敢这支部队进行口头上的简单交流。

这支轻步兵在白崇禧对大别山发动全面进剿后,俨然成为了游兵。

不得已,刘邓大军最后还是被迫离开了大别山,并没有成功在大别山区重建根据地。刘邓大军分由刘邓两人率领进行大别山外线和内线作战。

最后的活跃区域也是南阳盆地和长江、淮河之间的平坦河滩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白崇禧的进剿也实际上盘活了刘邓大军的活路。因为白崇禧过度封闭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往来,刘邓大军在入主大别山之初,便遇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离开大别山活跃在其他地区反而有了生存的机会。

那么,千里跃进大别山到底有没有成功?

如果说,我们以是否在大别山地区立足为评判标准,那自然是失败了。因为刘邓大军并没有在大别山地区成功建立起可供养大军的解放根据地。

但,对于整个中原大战场而言,刘邓大军的活跃范围由原来的黄河两岸,变成了以黄河和淮河两河区域为核心的广阔战场,调动了徐州、郑州、武汉三大兵团的机动力量,缓解全国解放区的经济压力和华东兄弟部队面临的军事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方面而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