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指挥家朱曼携手女高音赵丹妮、特邀首席袁泉与南昌交响乐团带来春节后的首场乐季音乐会,上演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这是一个梦幻、祥和又充满着希望的夜晚。

音乐会开场前,南昌交响乐团助理指挥林威在音乐厅前厅为当日观演乐迷们在音乐会前导赏音乐会曲目,他用专业的角度,有深度的见解,以及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三首作品背后的点滴故事形象生动的为现场观众分享,让观众们带着故事背景和画面感再进入音乐厅聆听,观众们反应热络并且对音乐会充满了期待。南昌交响乐团推出系列乐季音乐会前线下导赏活动——“乐”前一见,意在让更多观众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学会聆听,听懂交响乐。

音乐会开场, 由一支长笛吹奏出的一段牧歌旋律如同从梦境中走出来的牧神,双簧管甜美的呼应后竖琴一串波光粼粼的音型又引出加弱音器的圆号,将这个梦境又增添了生动的背景。1894年,他根据诗人马拉梅诗所谱写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带领人们进入远离现实的似梦场景。 “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开篇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似乎正印证了德彪西的这句话。

静谧的梦境之后,又为大家呈现拥有祥和旋律和宁静氛围且充满爱意的《齐格弗里德牧歌》,以第一小提琴主旋律爱的动机开始其他弦乐在旁铺垫,发展至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交替呈现甜美的歌唱旋律,归于平静后,在单簧管、大管和圆号三连音和弦上,弦乐又再起。据记载,当时科西玛在梦乡中在美妙的音乐中醒来,听见十五位乐手在家中进行演奏,这也是瓦格纳送给她的一份特别而隆重的生日礼物。在乐团的演绎中,现场观众也可以真切感受到科西玛当时的幸福感。

下半场,一阵清脆欢娱的长笛和串铃声如同闪耀着生命的火花,引领听众来到尘世之外,而后小提琴大提琴的前后对话式进入又增添了一些忧郁与平静,直至中部又将主题变形杂烩,使音乐形象进入不断幻化的梦境之中,最后在辉煌中结束,进入二乐章诙谐又阴森的“死神之舞”。

在木管的伴奏下,小提琴独奏着嬉皮气氛之中又带着阴森恐怖的“死神之舞”,本场邀请的乐团首席袁泉的演绎下这个形象尤为生动。值得一提的是,袁泉在这里除常规小提琴外还采用了特殊定弦小提琴,全部定弦提高了一个大二度,用带有一丝怪诞、尖锐的色调刻画亡灵与死神的对话,营造出马勒原本注释的效果:“死神跳起了舞,她拿着她的小提琴乱拉一气,却把我们都引领向天堂。”第三乐章形象柔美,绵密的情绪层次细腻地推进,极为美好,又被形容为“含泪的微笑”,也为末乐章做了情绪的铺垫。

《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也是极为特别的乐章,田园主题的单簧管铺垫下,由女高音赵丹妮担任独唱,缓缓歌颂着天国的美好,马勒对于这段特别标示:独唱需以孩子般童稚、愉快无忧的声音来演唱。赵丹妮的演绎细腻且富有张力,让现场的观众沉醉在这超越沉世的美好之中。

整体而言,《第四交响曲》从孩子天真无邪的角度来看待死亡、往生,这也是马勒内心最隐秘且真实的世界。作为马勒最袖珍的一部作品,但也长达60分钟,这对于乐团与观众都是一个挑战,在指挥家朱曼的执棒打磨下,乐团富有层次和色彩的刻画着每一处的形象,观众不觉乏味反而沉浸其中感受作曲家马勒的伟大。

3月22日,指挥家俞极携手单簧管演奏家薛光耀带您回望二十世纪,看看那些作曲家们追求个性的作品: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艾夫斯《第二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