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尾那场戏,《周处除三害》就是平庸之作

本文涉及严重剧透,阅读请千万谨慎!

可以这样讲,整部片子都是为了结尾那场戏攒出来的。为了二两醋包了顿饺子属于是。

只不过这让故事看上去有点儿割裂。好像当年乔治·克鲁尼主演的电影《杀出个黎明》,你以为是公路片,没想到是丧尸片。

当然,作为警匪片,《周处除三害》也还不错,大尺度的动作场面、“除三害”典故的妙用,还有利用佛教典故制造的宿命感。

看《周处除三害》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大陆演员里有没有人能演陈桂林这个角色?

痞和帅倒在其次,关键是得有那么一股子热血中二的天真劲儿。

没这股子天真劲儿干不出这么荒唐的事儿。

这股子天真劲儿还可以换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痴”。

痴,在性格上表现出来就是极端、固执、轴。在佛教上,这是业障,要破除。

陈桂林除三害的过程,就是破除业障的过程。而他干掉的那二位,就是另外两种业障,贪和嗔。

对于这一点,影片给出了很强烈的暗示,陈桂林带着一只玩具手表,手表上画了一只小猪。香港仔的胳膊上文着一条大黑蛇。而尊者的后背上文着鸽子,这是他最大的秘密。

在佛教里,鸽子对应贪,蛇对应嗔,而猪就对应了痴。而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就叫做《猪、蛇和鸽子》。

而这三种业障自然也就化作了三个角色的性格。

到干掉香港仔,影片仍然在走传统港式警匪片的路子,佛教和关二爷这些典故,港片里已经用烂了。

可是当陈桂林找到尊者之后,整部影片的格调全变了,竟有了那么点儿《双瞳》的味道。

当尊者告诉陈桂林,他想要追杀的那个头号通缉犯已经死了,陈桂林瞬间失去了活着的目标感和意义感。

尊者趁虚而入,骗光了陈桂林的积蓄。但陈桂林也因祸得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面对世人,陈桂林展现出从未有过的良善。结果屡屡破坏尊者的骗人仪式。忍无可忍的尊者活埋了陈桂林。

这一切都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尊者的信徒们却没有任何异议,还高喊着杀杀杀,洗脑之深可见一斑。或者说,这些人都是帮凶。

陈桂林当然不会死,他如同地狱里的撒旦一般破棺而出,重回人间。

当陈桂林打算干掉尊者时,枪卡壳了。陈桂林把这看作是上天的启示,而他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替天行道的使者。

苍天并没有饶过尊者,他倒在了自己的画像前。

全片的高潮来了,当陈桂林走出门下楼梯的时候,之前反复吟唱的那首《新造的人》再次响起。

尊者不已经被揭露了吗?不已经命丧当场了吗?这怎么还会有歌声?这属于执迷不悟啊。

顺便说一句,这首歌太洗脑了,这几天我满脑子都是:“曾经,我茫然前行,暗夜的路上~微风~刺痛着灵魂~找不到应该的方向~”

当然,信徒也分真假。真信徒把尊者这套当信仰,假信徒把这套当生意。

尊者虽然不在了,但生意还可以继续做。尊者那位秘密夫人就很有做尊者的潜质。

只不过假信徒在死亡面前无法遁形,陈桂林给了一分钟时间,假信徒仓皇逃窜。

接下来就是电影最爽的时刻,陈桂林在甜美的歌声里,微笑着,从容地开始了杀戮。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信徒很勇敢,千万别这么想,他们不怕死是因为他们以为会有神迹。

二战的时候,加缪曾经比较过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抵抗组织成员的牺牲动机。

前者认为人生是个“中途站”,希望做出殉道行为;而后者则认为:“我们的很多已经牺牲的同事在临死时没有心怀希望或者安慰,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情愿做出这样的牺牲。”

加缪把后者的这种愿望定义并称赞为“清醒的勇气”。

所以信徒们的悍不畏死,属于“愚昧的勇气”。

可能有人会想,尊者都死了,他们为什么不幡然醒悟?因为这太难了。

就象杨威利说的那样:“凡是人类,均无法忍受自己是邪恶的认知。唯有在确信自己的正确性的時候,才可能变成是最为紧张、最为残酷、最沒有慈悲心肠的人。”

在历史上,有不少邪教都在宣扬世界末日,只有信徒能被拯救。而当他们所宣扬的那个世界末日到来时,当谎言被戳破时,你猜教徒会怎么选择?

他们并没有幡然醒悟痛殴教主,而是和教主一起集体自杀。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错的,一条道走到黑才是他们唯一的归宿。

还有人会问,现场难道就没有无辜者吗?比如说尊者夫人肚子里的孩子。

孩子是无辜的,但陈桂林给了尊者夫人选择的机会,而尊者夫人替自己的孩子做出了选择。

很多时候,愚昧比邪恶杀伤力大多了。香港仔能祸害几个人?尊者又能祸害几个人?完全是天差地别。如果放任不管,尊者的信徒又会祸害多少人?

信仰无疑是人类最强大的情感力量之一,在信仰面前,人们会变得悍不畏死,义无返顾,无论他所依赖的信仰正确与否。

如果这种信仰是错误的,或者被人所利用,这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破坏力量,历史上在各种信仰的旗帜下产生的屠杀与战争不计其数。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们挥舞着自由的大旗,红光满面地走向毁灭。

有人说这段戏可不可以搞得再激烈一点?双方打个你来我往。不可以,要的就是这种仪式感。

陈桂林的微笑,卡壳的枪,白色的衣服红色的血,还有尊者夫人因为挣扎而扭曲的脸庞……这样才够华丽。

这场杀戮戏,直接提升了影片的格调,也完成了主人公陈桂林的夙愿:“我不是怕死,而是怕死了都没人记得。”

他放下了,也就破了执念,最后从容赴死。

有人拿王家卫的台词来描绘这部电影,杀香港仔是见天地,杀尊者和信众是见众生,从容赴死是见自己。

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