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枫桥经验,北有老哥调解。

历史必然存偶然,“老哥”刘玉术似乎天生就与调解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63年,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创造了“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同年,刘玉术出生在彰武县丰田乡四间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那时候,村民间发生矛盾,都不愿对簿公堂,而是找到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公道。在刘玉术的家里,也有这样一个人,就是他本家的老叔,因为老叔是民办教师,在屯子里受人尊重和信赖,有大事小情都爱找老叔评理。至今刘玉术还记得,当初哥哥和嫂子闹离婚,家里谁劝都没用,找到老叔,就给劝和了。老叔的形象在刘玉术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要成为像老叔那样的人,同时,老叔劝和的矛盾化解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经过学习,他才知道,这种方式就是“调解”。

1991年,刘玉术考入彰武县人民法院,成为哈尔套人民法庭的一名书记员,4年后,被提拔为助审员,开始审理案件。儿时“成为老叔一样主持公道的人”的梦想终于实现,让他异常兴奋。从此,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工作。

随着工作实践的深入,儿时旁听老叔居中调解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刘玉术愈发感到调解结案是处理争议的最佳方式。于是,调解成为刘玉术处理案件的惯常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借助调解,在当助审员的第一个年头,刘玉术个人结案101件,居当年全市之冠。

案件办理如何取得如此高的效率?刘玉术坦言:在调解中,他遵循“六个规矩”——跑断腿、说破嘴、端平水,待人亲、用心诚、说话实。

所谓“跑断腿”,就是多走访、多打听。这一方面可以向当地的村干部、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深入了解纠纷原委,找准矛盾症结,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的威望和关系来帮腔调和、快速破冰。

所谓“说破嘴”,就是多说说、多聊聊。话是开心锁。多跟当事人沟通,多解答他们的疑惑,多谈谈诉讼风险,把话说透、把理讲通,加上乡里乡亲的人情关系,大多数当事人都喜欢通过和解来息事宁人。

所谓“端平水”,就是站得直、走得正。要不偏不倚,平等对待,顾及周全,及时洞察双方当事人的需求,兼顾到双方的感受,不让任何一方感到偏心,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所谓“待人亲”,就是人随和、没架子。以平易近人的神态举止拉近与当事人间的距离,然后才能用和蔼可亲的真诚话语打动当事人的心灵。

所谓“用心诚”,就是存真心、讲诚意。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将心比心,群众心里都有杆秤,你对他们推心置腹,他们对你才能敞开心扉。

所谓“说话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说出的话,要负责任,要有法律依据和事实支撑,要符合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还要深入浅出,让老百姓都能听得懂,愿意听。

这“六个规矩”成为刘玉术调解案件的一大制胜法宝,也成为“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的雏形,为后者的最后定型奠定了实践基础。

此后,进入新世纪,面对大量诉讼涌入、案多人少、矛盾高发的态势,彰武法院党组紧紧把“调解作为最佳结案方式”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广和总结刘玉术的调解经验,形成了新的工作法:矛盾纠纷源头调查;认真研判纠纷根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征求矛盾双方意见;调整衡平各方利益;促成矛盾纠纷和解。这是“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的初级形态。相比于“六个规矩”,新的工作法将调解工作进行了按步分解,形成前后衔接、彼此贯通的系统调解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经过近二十年的推广应用,“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在彰武法院调解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武法院审判质效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为此,彰武法院不断探索“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模式,不断完善“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分调裁审”工作机制,“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也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完善。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周年。8月28日,市中级法院在彰武召开了以“深耕诉源治理、践行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阜新法院首届诉源治理工作创新暨“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升级研讨会,对“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进行提档升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冷冻化解+沟通疏导、角色互换+求同存异、以案释法+以理服人、源头化解+分层跟进、党政引领+多元联动、公平公正+回馈信赖”。新的“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顺应基层治理创新的要求,更符合审判调解的规律,不仅有“线”上的一贯到底,更有“面”上的拓展延伸,在实践中更加行之有效。

“老哥庭长调解六步法”虽几经转变,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富于温情的话语,打开一桩桩纠纷当事人的心结,让“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