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所以我爱,而成熟的爱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需要。

—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01

如果说,对于现代人爱的困境,一定要推荐一本让他们走出困境的书,并且只能推荐一本,我会推荐这本《爱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可以说,这本关于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是现在众多爱情理论的奠基之作,也包括我的《亲密关系管理》。

为什么过去了近70年,我会重新强调这本书的重要。因为这本书回答了长期困扰我们人类的普遍的爱情困惑。

为什么人们需要爱?

爱情有哪些种类?

现代爱情面临怎样的困境?

什么是成熟的爱?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这一系列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弗洛姆没有丝毫的保留,他用词准确而犀利,直击我们现代人的痛点,即使到今天,他的理论和话语还是如此发人深省。

那么,我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这本书最有启发性的闪光点,我总结成了“3大爱情误区”和“3大爱的启示”,一起来揭秘!喜欢也请点在看支持!

02

现代爱情的3大误区

弗洛姆提到现代人对于爱的三个典型误区:

  • 一是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爱的问题,从而忽略了爱是需要能力的。

  • 二是把爱的问题,归结为选择合适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

  • 三是把热恋期的激情之爱误认为是永恒之爱,只追求爱的感觉,而不是能力成长。

这三个问题尽管总结的是70年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放到今天,发现依然是现代爱情的主要问题,甚至更加严重。

比如把爱当成追求“被爱”的问题。看看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橱窗和充满消费欲的时尚杂志就可见一斑。

对今天绝大多数人而言,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人们思考最多的是我现在这个样子会被人爱吗?我现在做这些事会刷存在感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而不是关注我有没有能力去爱。

为了实现“被爱”,对男性而言,是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程度的地位和财富。因为大多数男人认为,只有功成名就的男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来爱他。

女性呢,则通过健美锻炼、修饰仪容仪表、穿着入时,甚至买名牌包包,让自己富于魅力,赢得爱慕,因为女人们觉得只有年轻貌美、身材好,才会有更多的人爱。

然而真正获得“被爱”的条件后,并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往往是从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甜蜜慢慢陷入到“相看两生厌”的幻灭,因为缺乏爱的能力。爱情并不能真正持久。

这里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爱的问题究竟是对象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到一个正确的爱的对象,就是我只要找到这个人,我就会爱了,或者我只要找到这个人,我就被爱了,从此就幸福了。

这有点像很多鸡汤文常说的:“真爱是命中注定,是一见钟情,是浑然天成,无需努力和经营。”

所以,一旦感觉到不爱了,这些人不是想着如何直面问题,提升爱的能力。而是觉得选错了对象,换一个对象就好了。这也是为何现代婚姻的离婚率居高不下(接近50%),但再婚后的离婚率更是高得惊人(接近70%)。考虑到很多现实的因素,离婚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出轨率更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的现象和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爱的问题真的不是简单换个对象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不会游泳,换多少个游泳池也是无济于事的。

分析到此,第三个问题也呼之欲出了。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的激情之爱和相濡以沫的持久之爱(being in love)并不是一回事。但很多人误认为这两者就是一回事。

我以前分享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学员和他抱怨说,他不爱自己的妻子了,怎么办?

柯维回答他两个字,去爱!

学员觉得困惑,继续解释道:老师是不是没有听懂,我是说我不爱了,找不到感觉了,这如何去爱呢?

柯维明确地说,我听明白了!但我要告诉你的是,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行动。如果你觉得不爱了,那就去爱,去关心,去付出,去给予,积极主动,勇敢行动,这才是爱的真谛!

由此可见,很多当代的爱情经典作品都受到了弗洛姆《爱的艺术》的启发,把这本书奉为提升爱的能力的“圣经”并不夸张。

面对这样的误区,那么弗洛姆又是如何来破解的呢?

03

爱的三大启示

针对现代爱情的三大误区,弗洛姆也给出了他的真知灼见,他明确指出,

启示一:成熟之爱 VS 不成熟之爱

弗洛姆说,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何理解呢?

弗洛姆强调,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并且真爱只存在于两个成熟独立的人格之间。所以他推导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

第二,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地、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三,真正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是对他人的关注、了解、尊重和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他最后总结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从这些阐述,我们对于弗洛姆说的成熟的爱就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的内涵的理解。

成熟的爱不是一种功利的需要,而是一种成熟的选择。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除了给予,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天然就能轻松获得这种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技艺都有一万小时定律,但唯独我们认为爱似乎很简单,我们天然就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真正成熟的爱是人格成长与成熟的结果,并且是有入门的门槛的。就像我们从来没有受过音乐和绘画的训练,我们很可能根本无法进入到一个优秀的作品之中。爱的能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无法形成自律和爱人的能力,我们根本无法懂得爱的真谛是一种怎样美好的体验,我们只会习惯凭着本能去索爱,或者追求被爱,但却无法留住真爱。

启示二:自爱 VS 自私

弗洛姆指出,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这段话在今天看起来可能稀松平常,但在弗洛姆的年代,在绝大多数心理学同行都深受弗洛伊德所谓“自爱=自私”的理论影响的情况下,弗洛姆敢于直接挑战权威,指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矛盾之处,这是相当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弗洛姆说,为什么人会自私呢?因为他缺乏自爱!弗洛姆首先指出这个理论的逻辑错误,他说:“如果说爱他人是一种美德,那么爱自己也同样是一种美德。”

所以,自爱肯定不是罪恶,因为我也是人的存在,我们爱一切人,其中当然包括我自己。对他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不仅不矛盾,还应该密切相关。在弗洛姆看来,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来源于保护、尊重、责任和了解。

而自私自恋的人恰恰是缺乏对自己的关心和喜爱,他们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看待外部的世界,从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处,到底有没有结果,到底有没有用的角度来评价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儿。他们其实是物化了自己,也物化了他人,这恰恰表明他们内心缺少生命力,只能通过索取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和失望。

不过,弗洛姆也强调自爱的合理程度,如果缺乏理智,不能客观地看见他人的存在与需要,那么也不可能获得成熟的爱的能力。

启示三:无条件的母爱 VS 有条件的父爱

弗洛姆对母爱和父爱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

他说,母爱的本质是一种祝福,是安全,温暖,无条件的给予,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父爱的本质是一种规范,强调顺从,是有条件的,代表法律,秩序,游历和冒险。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尽了我的职责。

看似母爱更无私,好像父爱更消极。但两种爱其实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

对母爱来说,其积极面是给孩子安全感和高自尊。但是消极面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其实需要完成和母亲的分离,但很多母亲难以承受那种分离的痛,最后会变成一种控制和纠缠,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

对父爱来说,其积极面是让孩子学会秩序和规则,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社会的获取规则是附有条件的。并且父爱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但消极的一面是,一旦孩子不能按照父亲的期望去做,就会失去这种爱,因为这种爱是要求有回报的,它要求服从。

而理想的情况是两种爱缺一不可。我们要学会给予自己理想的母爱与父爱。

如弗洛姆言,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 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 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 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 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 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总结

当我把弗洛姆这本《爱的艺术》的三大启示罗列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碰触到爱的真谛的心流感。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种信仰,它是如此的美妙,但也如此的复杂,它需要我们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就像我们沉浸地听一首歌或者看一幅画,小我消失了,我们与对象融为一体。

它也需要我们的耐心,需要不断刻意练习,并且有勇于受伤和试错的勇气。它更需要我们对它抱有极大的兴趣,愿意全情投入其中,不满足做一个肤浅的游客,而是要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师,那是需要一生的修炼,但我们愿意终身成长。

弗洛姆一生非常好地诠释了这种对于爱的信仰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幸福的犹太家庭,父亲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并且功利自私,而母亲则整天郁郁寡欢。

而他一生颠沛流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各种迫害,他也经历过三段失败的亲密关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不断地寻找爱和体验爱,最后用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真爱,和安尼斯弗里曼成就了一段“成熟的爱”。并用生命的经验和思考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爱的艺术》。

愿这本书成为你的枕边书,在践行这本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懂爱会爱之人,并且能够勇敢地和你爱人说,“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通过爱你,我更爱这个世界,也更爱我自己了!”

新一期能量营马上开课,欢迎选择能量营一起精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