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讲师班一期《大学》课程考核

试论治国修身的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之道

作者 / 沈钢

编辑 / 泽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儒家经典《大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实用的道德指南,指引着无数人的人生方向。

如今,当我们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回望,《大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理念,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大学》的核心思想,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古老而智慧的理念,以期为我们纷繁复杂的生活带来一丝清明与启迪。

古代《大学》给出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孔孟弟子进一步给予了扩充。

在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颐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祥者也”。

规模在于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节目在于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发点在于: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德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德境界。

途径是:从自己修身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德目的。

这里的“平天下”不是世俗的平定天下,而是明德于天下,把正确价值观教化天下所有人,使天下人德价值观趋于善,天下太平和谐美好。

这个天下是突破了国界概念的,是一个天下大同的终极辉煌世界。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给出的三个纲领,首先是“德”,这里就是价值意识,还是“明”德,重点在于“明”,即处于至高的德,是真人之德。

“新民”给出了服务对象是“民”,要“新”民,即革新民众的知识、引导民众的意识,提升民众的能力,趋向有利于社会。

最后是“止于至善”,即“新民”的导向是善行,还是至高的善行。

以此三纲领为思想、行动和目的指南,具有不二的人类理想价值,古今一以贯之。

八条目首先是“格物”,即穷理,面对事情,研究它,搞清楚它。

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人类有思考能力,可以运用大脑思考探知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认识它,利用它。

直至今日仍然是首要的人身大事。现代一切知识教学就是以这个为目的的。

其次是“致知”,这里对所格的物有所区分了,“致知”应该包含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就是客观知识和德性之知就是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是高于客观知识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所特有的。

客观知识是客观的存在,是唯一不表的,可以不断的累积而丰满,也是有止境的。

但价值意识不是客观的存在,是动态的,随境而变,随人而变,是无止境的。

由于“价值意识”的多态性,后面就是必须“正心”了,而正心是不容易的自我控制,所以在前面还要“诚意”,只有在诚意的护持下,才能够持久地达到正心。

就像瞄准一个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迂回的过程。

当今社会的千姿百态就是很好的事实。社会因此会兴旺,也会因此而毁灭。需要不间断的纠偏。

尤其在“格物”达到较高水平时,更危险。虽然现在科技非常发达,但同时冲突也异常凶猛,后果也异常惨烈。

纠偏的落脚点在于每一个人。

因此接着就是“修身”,通过儒家价值观的洗礼进行修身。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德育被忽视的年代,社会就会大乱,灾难也会来临。

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也是没有用的。

并且科技越是发达,其可能造成的灾难将更大;当德育被重视的年代,社会就会安定,人祸就少啦。

即使科技没有达到现代的高度,人们的生活也是美好和谐的。

小范围的群体崇德可以达到“齐家”的效果,或这个范围不断扩大值至国土范围,就是“治国”,即以礼治国,而非以武治国。

若这个范围再扩大至全体人类,则就是“平天下”啦!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物质条件丰富,人的知识教育细杂,工作负荷效重,商品竞争剧烈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修炼达到三纲领的目标?

首先是明德和新民,懂得如何不受过度物质利益的诱惑,知足而谦让地日常生活。

明白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提升服务的能力,推己及人;明白市场经济的竞争是繁荣社会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在不损害它人的前提下努力革新创造,也可损已利人地对自我革新。

其次是止于至善,正确明白科学技术的积极与负面作用的情况下,端正行为,有准则地努力做直达有益人类社会的事,而不受环境的误导。

落脚点在于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开宽脑怀,敢于探索,勇于承担责任,纠错改过,时时关注民生。

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千年前的儒家经典所蕴含的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宝贵的指引。

无论是在个人修身、家庭教育,还是在国家治理、世界和平等方面,《大学》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

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以明明德为本,不断新民,止于至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