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分类及产地

学者对湖南商周青铜器分类认识不一,一般分为三类:

中原型,是殷墟商文化风格的青铜器,部分器物带铭文,以圆鼎、兽面纹鼓腹卣、觚、爵等为代表,是中原生产的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方型:是地方类型如大铙或者越式青铜器,是湖南本地铸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合型:是以动物造型的尊、卣等。混合型青铜器铸造技艺精绝,是否为湖南本地铸造一直没有定论,是湖南商晚到西周时期是否存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炭河里遗址和望城高砂脊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经过数次发掘,确定了此地有一座西周时期的城。遗址中有城墙和城壕遗迹,揭露了两座大型宫殿基址,在城外发现并清理了数座西周时期的墓葬。

这座城是南方地区西周城址的首次发现,它始建于商末周初,主要使用于西周早中期,废弃于西周晚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距离炭河里遗址数十公里的望城县高砂脊发现了19座墓葬,年代从商末到西周晚期,其文化面貌与炭河里遗址十分接近,应是同一人群。高砂脊遗址可能是炭河里城之外的方国的政治次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湖南商晚到西周时期的民族

商到西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没有扩展到湖南,当地居民称为百越。《文献通考》中说:“自交趾至会稽,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生活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的人群称为“扬越人”。

东周时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逐步扩张,春秋早中期,楚人南下,进入湘江下游区域,最迟到春秋晚期,进入长沙地区,湖南成为楚国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炭河里遗址与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关系

炭河里遗址位于黄材盆地中心,地理位置与宁乡青铜器群高度重合,而且遗址的使用时间上限可到商末,与青铜器的时间段也吻合。炭河里城的规模和等级,必定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都邑。出土的遗物也表现出与宁乡青铜器群诸多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来看,建立和使用炭河里城的人群就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主人。

八、可能的历史图景

假说一:

炭河里城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不适合做控制湘江流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整体的文化面貌以本地文化为主,还有一部分商、江汉平原文化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出土的中原型铜器,有“戈”“冉”的铭文,这样的铭文是族徽,这两族都是商人的族群,青铜器是商人的祭祀礼器,是最珍贵的财富,它们在湖南出土证明:的确有数支商人族群来到了这里,最大的可能是周人灭商,逃难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灭商,部分商遗族南逃,他们经过江汉平原,汉江平原的族群为三苗后裔,部分三苗后裔也跟着商人一块来到宁乡,他们逃亡的时候携带了宝贵的青铜器,最后在黄材盆地安顿下来,与地方势力结合,建立了以炭河里城为中心的政治实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原型和混合型铜器是带来的,其铸造地点在中原或者江汉平原,商晚到西周,湖南并不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假说二:

很多学者认为虽然湖南考古没有发现铸铜作坊,混合型铜器和地方型铜器仍是湖南本地铸造的,只是铸造技术和使用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的观念都来自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说三:

还有学者认为炭河里遗址生活的族群是三苗,且炭河里遗址是古三苗国在商末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古三苗国人铸造了湖南商周青铜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尚未解开,但不论是什么人,在哪里铸造的,都是中国青铜文明中灿烂的星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