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今年的两会上,高质量发展也是安徽代表讨论的重要关键词之一。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政府市长汪华东就如何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接受了记者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2023年淮北市在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多年来,淮北始终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不动摇,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战略定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均创6年来最好成绩。

一是坚持创新赋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27.2亿元,同比增长8.27%,登记科技成果621项,吸纳技术成交额增长200%。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15项,获批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1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3家。抢抓国家教育部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积极争取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大院大所支持,成功争创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我市再添一个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科技研发平台、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巩固煤电传统产业优势,全球规模最大的60万吨乙醇生产装置启动试生产,为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10个月居安徽省首位。抢抓皖北全面振兴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产业。与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对接,携手打造千亿储能基地,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分别突破400亿元、120亿元。谋划制定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新增绿色食品项目71个,投资69.5亿元。加强与国内文旅龙头企业、知名艺术创意团队合作,推动大唐电厂改造,打造老电厂遗址改造(夔牛天街、工业博物馆)、临涣古镇、啤酒厂文创街区等一批城市特色IP,唱响“煤美与共、湖上淮北”城市品牌。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定实体经济的关键,组建12个产业招商团,成立6个驻外招商分中心,聘请12名招商顾问,推动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全年新签约、开工、纳统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201个、162个、111个。加强与商协会对接,举办铝箔、新型半导体等产业发展大会,组织浙商、闽商等700余家企业、70余家商协会来淮考察、对接合作,中清产业园、得壹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四是改革破解难题。坚持系统思维,接续破解了一批制约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难点问题。实施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创优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创优营商环境十条提升举措》,聘任40名“营商环境体验官”,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生态。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第11位。强化部门联动,深入推进住宅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全市514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从整治前的47.7%提高至94.55%,业主委员会(含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从整治前的32.6%提高至97.08%,小区党组织组建率由53.4%提高至99.61%,相关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坚持有解思维,为13个“工业难办证”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

Q2:今年淮北将如何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我们将把握全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有利时机,全力拼经济、稳增长,拼作风、提效能,拼服务、优环境,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建设“五宜”幸福城市。

一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工程,以项目建设的“进”,确保经济运行的“稳”。用好“红黄绿”亮灯预警机制,采取“一线工作法”,定期调度重点项目,瞄准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和国债支持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滚动储备并梯次推进一批利当前、谋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

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一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消费型基础设施投资,优先支持老城区百货商场、农贸中心改造提升,优化消费券发放方式,不断挖掘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强力推动文旅十大工程,加快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老电厂遗址改造-夔牛天街、啤酒厂文创街区改造等项目,不断提升“龙脊天路”旅游品质,培育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打造城市引流端口。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资源型城市特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产业,有限聚焦,久久为功,全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依托银邦新材料、中基电池箔等现有基础,积极打造汽车用铝合金轻量化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临涣化工园区,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加快奇瑞得壹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纵深推进肉牛精深加工,加快构建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围绕未来食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预制菜、生物科技等产业,不断提升食品产业知名度、影响力。

四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便民利民惠民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持续推进创业淮北行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持续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一小二中南湖校区、实验学校扩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深化濉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用好市人民医院老院区医疗资源,引入专业机构,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项目。全年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20家,实施适老化改造990户,加快打造具有淮北特色的专业化、连锁化养老服务品牌。

Q3: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淮北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全面振兴等战略叠加区域,如何用好政策优势,不断开辟新赛道、展现新作为?

新的一年,我们将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不断激发高质量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合作共建。加强与沪苏浙地区合作交流,坚持双城联动、协同发展,全方位加强与徐州对接,高水平建设徐淮产业合作园区,高质量推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主动对接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徐淮结对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二是推进协同联动。对标学习长三角地区创新举措,全面接轨融入区域发展,利用“中欧”班列,支持外贸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市场。加快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物流业发展,打造青龙山“无水港”海铁联运枢纽,建设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产业园,谋划建设水运强市。

三是推进互联互通。加密扩容开放通道,加快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项目实施进度,扎实做好淮北—商丘城际铁路、永城—淮北—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淮北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Q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淮北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淮北市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矛盾纠纷化解、解决群众难题、信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抓了两个方面。

一是塑造一品牌——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发挥濉溪县临涣茶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将临涣当地“茶馆说理”的传统与人民调解结合起来,积极打造“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品牌,引导群众在产生矛盾时去茶馆说理,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之路。淮北市“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为安徽省继“六尺巷工作法”之后又一重要品牌;《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宣传推介相关经验做法。

二是创建一平台——用心用情办好“每日民声”。为进一步理顺群众诉求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大事”“关键小事”,淮北市优化整合网络舆情信息、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群众来访、媒体监督等群众诉求收集渠道,每日收集、分析突出问题并编成“每日民声”,交办相关责任单位,推动一大批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让群众“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2023年共发布《每日民声》302期,解决问题1576个。《光明日报》宣传“每日民声”做法,《人民信访》刊发推广典型经验,杜集区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