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江良/摄)

浅析《我弥留之际》之“技术壮举”及其他

卢江良

由李文俊先生翻译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购买迄今已逾十年,期间阅读的次数肯定不少于五回,但前几回基本上都不到“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小说通过频繁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让人感觉眼花缭乱,由此制造了阅读障碍。最近这回,笔者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对照着正文着的人物表,静下心来研读,陆陆续续花费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应该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美国南方一位小学教员出身的艾迪·本德伦在弥留之际的情景以及其离世后她的丈夫安斯·本德伦率全家将其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历程;揭示的主题也不高深,尽管评论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写出了一群活生生的“丑陋的美国人”,也有的认为:写了一群人的一次“奥德赛”,但按作者自己的话说:《我弥留之际》一书中的本德仑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运极力搏斗的。

真正造成阅读难度的,是作者运用了多视角叙述方法。《我弥留之际》一共59章,其中58章由34个人物中的15人以每人一章或多章通过自叙组成。而这15人中,绝大多数无论年龄、身份、地位,还是个性、修养、智商,都各不相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呈现出生活中微小和日常的事物,在缓慢推进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着叙述方面的“迷宫”。

当然,这种多视角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性和真实感,又克服了单一的第一人称叙述带来的视域限制,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还起到了增加作品层次感和丰富度、扩展其张力和内涵、提升艺术价值的作用。于此,《我弥留之际》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福克纳最高创作成就的作品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对作者的写作能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该文通过15个人物,以“我”的视角,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交互穿插连贯叙述了58章(其它一章以第三人称叙述)。且不说其内涵如何,单就小说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就得呈现出至少15种不同的“面貌”——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语言风格,这需要作者在创作时转换15种以上的角色。

对此,后人称:对福克纳而言,写作《我弥留之际》是一次冒险的“技术壮举”。可笔者认为,光光说是“技术壮举”,似乎并不妥。更恰切地说,那是一次对其无比熟谂故土生活的证明。据说,福克纳几乎一辈子都没真正离开过家乡,从《沙多里斯》开始,始终怀着一种复杂的感受描绘着那片“邮票般大小的故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我弥留之际》便为其中的重要作品。

2024.3.6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