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悬崖峭壁,仅靠着一条天梯与外界连通的四川雅安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被称为“悬崖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时任古路村党支部书记的骆云莲向总书记汇报了古路村的变化。“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总书记的嘱托,骆云莲一刻都没有忘记。
七年过去了,古路村早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不仅将劣势变为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更是带动了周边村落乃至乡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修路还是修索道 保留原生态最重要
骆云莲仍然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这段话字字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也为古路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骆云莲说,古路村的蜕变,正是从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开始的。
那次与总书记的交流,也让骆云莲感触颇深。“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好产业和旅游业。”骆云莲说,那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要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要搞旅游,更要先修路。修通公路,是古路村世代村民的期待,也是骆云莲自2010年当选古路村党支部书记后最为想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春天,骆云莲将还在试运行中的悬崖索道照片带上了全国两会。2018年,古路村悬崖索道正式开通。随着媒体将古路村崎岖险峻的骡马道以及悬崖索道报道出去,很多“驴友”慕名而来,“悬崖村”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对于为什么最终选择修索道而放弃早年间一直坚持的修直通公路的方案,骆云莲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曾有人直言,是不是因为资金的原因,其实不然。古路村有数百年历史,彝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古村落,现在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修路势必要不同程度地破坏这些。原汁原味的风貌是古路村的命脉,绝不能丢。”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骆云莲和古路村村民在不断实践中发现的。靠着崎岖险峻的“骡马道”、充满神秘的“悬崖上的村庄”,古路村每年吸引众多的驴友前往探险、探秘。
“‘险、峻’是古路村最好的‘卖点’。如果修了公路,古路村的险峻和神秘将不再,那样的话,将失去最核心的特色,变得和其他村落没有区别,逐渐失去对外界的吸引力。”在骆云莲看来,索道的运力足够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古路村的交通瓶颈,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能让古路村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最大程度保留村落原生态,不破坏“古”和“险”的特色。
办法总比困难多 农旅发展多点开花
在古路村脱贫的路上,交通是最大的难题。但是就算交通问题解决了,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也难以致富。
前些年,古路村委会经过调研发现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植核桃,但是因为大家都没试过,响应的村民很少。骆云莲当时自掏腰包十几万元,栽了200多亩核桃树。再后来,核桃成了游客来古路村必买的土特产之一。
有了可以销售的土特产,村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游客的住宿问题怎么解决。起初,游客量并没有很大,很多老乡家预留的空床基本就可以满足需求。但是,随着“悬崖村”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现有的住宿规模和条件已经跟不上游客的需求了。
除此之外,古路村位于山上,有些游客为了体验骡马道,并没有选择乘坐索道,而是选择步行。垂直的山体,即便是年轻人,爬上去也要5个小时,半路而返的游客非常多,能一次登上古路村的游客也就10%。
村民们纷纷反映,这样下去,留不住客人。
于是,在古路村山脚下的入口处,有民宿了;以前素面朝天的农家乐开始陆陆续续有人装修了;古路村的土特产核桃和花椒开始出现在了山脚入口了……
这样,无论游客能不能爬上位于半山腰的古路村,都不用担心无功而返。骆云莲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游客自驾到古路村山脚下,我们这两年还扩大了停车场,从原来能容纳几十辆车,到现在能同时容纳二百辆车。与此同时,我们还准备试水电商,将古路村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抱团发展 年轻人回来了
2020年,永利彝族乡下辖行政村由原来的6个调整为3个,即竹坪村、莫朵村、古路村,三个村子中,以古路村知名度最高。不过,游客自驾去古路村,必须要路过另外两个村子,而这无疑也为竹坪村、莫朵村带来发展机遇。
2023年3月初,古路村联合同乡竹坪村、莫朵村,成立集体经济企业“四川悬崖天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将通过汽车租赁、闲置资产盘活及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古路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渡河天梯古路旅游景区,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9月,《永利乡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发布,其中提到整合资源:一乡一风格、一村一特色,永利乡古路村以大渡河大峡谷为依托、竹坪村以乐西公路为依托、莫朵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全乡在休闲农旅、特色民宿、自驾游精品路线等方面全面开花,并积极推进汉源大渡河天梯古路3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
抱团取暖,共同致富。这样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或者返回家乡。兰绍明,就是“归来”的人,早年在外打拼的他,正是瞧中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和发展后劲。现在,村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如今的骆云莲已经退居二线,担任着村党支部副书记一职,身上的重担交给了更年轻的干部,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古路村人,她深爱着这片土地,而她更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像兰绍明一样,成为留下的人和归来的人。
津云新闻记者 柴莹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