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知女莫若母”、“知子莫若父”, 家长们聚在一起时,常常热衷于谈论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面临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家长们往往选择为他们“代劳”。然而,家长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那些出于好意而做出的决定,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需要和期望呢?

现代家长要更新自己的身份认知,不要以为自己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可以做出任何“为了孩子好”的决定,这其实本身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虽然在家长面前,孩子作为子女是晚辈,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任何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独立的“人”,绝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因此,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十分期望得到大人的理解与支持。

怎样做,才能了解孩子呢?就此问题笔者专访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欧拉郶落创始人常楚嬿尼。常楚嬿尼老师表示,家长一定要积极且科学地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不是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所谓的“了解”,而是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01  请让自己多点沉默

养育孩子的过程,教比养更重要。即使家长给孩子再多的物质满足,也比不上精神的支持、鼓励与尊重。在根本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境况下,不仅家长无法全面地帮助和教育孩子,孩子也无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大人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孩子也有学习和社交的压力。成人对于压力是有处理方法的,比如:喝酒、抽烟、逛街、买东西等等。孩子同样也需要把压力处理掉;但是往往,他们的方式很简单:拥有一个安静并理解的倾听者即可,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02  请听孩子把话说完

作为家庭管教学的研发者,常楚嬿尼老师建议: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应在三岁后参与家庭的重要决议事务;家庭应当定期组织和召开“家庭会议”,全家老少都参与其中。

这种家庭教育的实操工具不仅给家庭成员良好的责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也是了解孩子最自然却又最有效的方式!

关于“家庭会议”工具的基本使用原则和正确实操方法,我们会在以后的专题中,详细给大家讲解。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根本不跟我说话或者我们一聊天就会争吵。的确,这种无效的沟通是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所在。

那么,我们首先要停下来、想一想:

家长作为倾听者,我是否合格?我是否提供了情绪价值?倾诉者是否需要我给予帮助?我需要提供什么帮助?我需要在什么时机提供帮助?

孩子作为倾诉者,TA是否有权利自由表达?TA是否有机会完整表达?TA是否达到了本次倾诉的目的?TA是否需要即时的或后续的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来看看我们目前了解孩子的程度。

·孩子有绰号吗?TA喜欢绰号吗?

·孩子最崇拜的人或角色是谁?

·孩子最害怕什么东西或什么事?

·孩子最无法忍受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最珍视的东西是什么?

·孩子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