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电影《第二十条》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的手段。虽然,我国1979年刑法就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司法惯性的影响,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全面的适用。直到2018年,昆山反杀案才唤醒了刑法关于正当防卫这样一个“沉睡条款”的适用。
2020年,为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以下是从刑事律师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权的指导意见:
1. 确认存在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首先要基于一个前提,即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这意味着,必须有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了实际且直接的威胁或侵害。识别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程度是行使正当防卫权的首要步骤。
2. 评估防卫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是必要的且不超过必要限度。这意味着防卫措施应与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相匹配,旨在阻止侵害的继续或扩大。如果有可能,应优先选择非暴力的防卫手段。
3. 避免过度防卫
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阻止侵害所必需的限度,造成不相称的损害,则可能被认定为过当防卫,这在法律上是不被支持的。在判断是否过度防卫时,需要考虑防卫行为的紧迫性、危险性和损害的性质等因素。
4. 立即报警并收集证据
在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快报警,并记录下侵害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可能的证人等信息。摄影、录音或录像等方式可以作为有效的证据保存。
5.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由于正当防卫的界定涉及复杂的法律判断,建议受到不法侵害的公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寻求刑事律师的专业建议和帮助。合格的律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法律指导,帮助你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并在可能的法律程序中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6. 注意防卫后的法律责任
即便是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防卫行为可能也会受到法律的审视。因此,重要的是要清晰地表明自己的防卫行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旨在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法律支持,请及时联系专业律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