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間,行止實維艱;眾皆望流芳,苦心著華篇。然非力行即傳世,佳作存亡未必然,其續存之概率,實系乎品質與復刻繁衍之頻度。歷朝歷代,良莠並陳,唯品質卓絕且廣為複製者,方能歷經歲月淘洗,遺珍一二,使後人得知昔人風采。是以吾輩今日揮毫潑墨,所求非他,專在提升作品存世之幾率耳。然爾之丹青,究竟能否長存,實難預估。
觀夫博物院藏,多載古賢臨仿之作,原跡或毀或失,遂令仿本成為考據先賢畫風之憑據,部分竟膺「真跡」之譽,是以拍賣場上屢現大師級之拍品,誠不足怪也。世間贋品堆積如山,真偽莫辨,縱火眼金睛之士亦難得確解,鑒定之事終歸於個人學養見識,專家之間亦各執一詞,未能共識。況今世之名家,猶不能自鑒己作真偽,又焉能斷定古人之遺跡?
自古以來,偽作如潮,其間或因商業逐利,或為臨摹研習之產物,抑或是備副本以覽,乃至炫耀技藝,皆有所在。至於中國畫師之技法高下,首要在於臨仿之能事,若能神形兼備,繪何似何,此乃臨摹之巔,猶如武學高手般造詣深厚。倘乏此精深功夫,筆墨運用必有欠缺,技法自有瑕疵。若得此一流工夫,進而獨創新格,自立門戶,則有望成就真正之「大家」,使人欽敬無疑。
論及當今畫壇諸家,每有詢及評價,余之所重,不在名頭之煊赫,亦非風格之獨特,獨在功夫二字。功夫之錘鍊,乃畢生之事,非朝夕可就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