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加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启动针灸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近年来,中医药在服务能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走向国际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

但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然有瓶颈亟待突破。我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把调研成果形成建议,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建议包括加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启动针灸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等。

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方面,中医药传统知识面临着变异和流失的威胁,存在“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的情况,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难以满足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需求。探索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迫在眉睫。

因此,我建议,尽快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发布“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设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管理委员会”。同时,要建立中医药进出口商品的海关编码制度、中药材和特定技术的出口审核登记制度,以及建立传统医药特有标志和符号的目录,规范外商在华投资设立中药企业的审批和监管。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中医药相关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实施,但国标公布品种只有296个,距临床常用的700余味药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各省(区、市)对标准的掌握尺度不一致,要求也不一样。企业除按照国标开展备案外,还需按省分别研究和报备,导致企业工作量较大。

为此,我建议,充分依托和利用国家试点企业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加快制定安全性高、科学性强的中药配方颗粒国标。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原药材入药标准和产品含量检测指标,以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医保支出。还应考虑取消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制定与备案,将工作重点转向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

据统计,针灸已在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其作用机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下一步,应着力评价针灸临床效应,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方法;聚焦针灸基本科学问题,系统开展穴位对机体调控规律研究;坚持标准引领,系统开展国际针灸标准制定。我国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发展。

2、建立多元复合式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旭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开展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方式试点与推广工作,推出一批中医药治疗为主、临床路径清晰、诊疗规范明确、诊疗技术成熟、治疗效果突出的中医优势病种目录,广泛开展按中医优势病种付费,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根据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合理确定中医医院总额指标,对于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在总额预算上给予适当倾斜。

破解院内制剂在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的跨省调配使用问题,使院内制剂可以在本医院异地建立的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正常调配使用并纳入医保报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下沉和辐射作用。

鼓励遴选门诊中医优势病种和适宜中医医疗技术,探索门诊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方式;发挥中医药在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方面的优势特色,对于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为稳定的中医优势病种,探索实行中医按床日付费制度。

探索试行对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性”诊疗项目给予政策措施,将中医药“治未病”的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3、加强“中医生育智慧”研究弘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效科,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医院院长

一是搜集汇集研究资料。不仅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文献,还有散落在民间及其他领域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包括大量的女科、男科、生殖(子嗣)、儿科病症等验方偏方等,都需要汇总和整理。

二是梳理研究相关内容。有的要训古注释,有的进行欣赏导读,有的要比较鉴别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一系列研究,让宝贵的经验智慧从深藏的“简牍”、专家的“锦囊”和郎中的“葫芦”中走出,变为新时代广大育龄人群实现优生优育的指导、桥梁纽带和动力支撑。继续深化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临床拓展、药械应用和技艺普及,从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别是哲学等多层面探究古人如何揭示生育规律、积累生育智慧。

三是宣传弘扬。“中医生育智慧”内容非常丰富、深刻甚至深奥,宣传弘扬涉及多方位、多环节、多层次,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卫生健康、教育和宣传舆论界的支持配合。要从天体宇宙的“宏观”、分子生物学的“微观”等多角度认识“中医生育智慧”,激发年轻人礼师古贤、尚德崇家的兴趣,摒弃观念、行为上的偏差,自觉肩负起生儿育女、延脉传承的责任担当。

4、中西医结合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安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加强并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规划内容。国家应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门国家级机构推动政策落实。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切实为青少年“减压”,优化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积极净化网络空间,提供美好精神家园。

优化“家—校—医—社”协作路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加强学校心理服务中心建设,把好教师 “入口关”。通过家、校、社、医互动平台促使各方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建立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适当增加心理测评频次及范围,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学习、活动、科研项目,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效防控风险,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医院—社会”精神心理服务范围及能力。加强各地各级精神心理诊疗中心建设,重视中西医精神心理相关学科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待遇及社会认可度。鼓励成立心理干预专业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健全考核及监管机制。

完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工作机制。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防治心理疾病技术优势,探索中医师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准入机制,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诊疗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提高青少年就诊率和治疗率。鼓励设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理特色门诊,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逐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模式和工作机制。

5、落实好重点中药材战略储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静,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

国家应建立中药材储备库,从全国年用量5000吨以上的一些品种入手,特别是用于战争救治和传染病防治的中药材品种,应优先纳入。对部分“民生中药材”适时收储、放储,调控市场价格,压缩游资炒作中药材的空间。定期组织相关专家研究确定国家收储的中药材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及库存轮换等信息,建立储备中药材目录和定点储备企业名单。在道地药材产地、大型中药材集散地设立动态的中药材流通质保仓。实施“丰储欠补”战略,要在中药材丰收年份加大战略储备,解决农民“卖药难”的问题,同时规避高价储备风险,防止价格暴涨暴跌。采用动态存储模式,保证药材定期循环,可探索建立储备单位轮换机制,科学制定每种药材存储条件及年限,随用随补,保证库存最低储备量,同时防止药材、饮片长期存放而变质。

6、将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

陈 静

一是支持鼓励“治未病”技术研究。学习上海市《关于开展本市治未病技术推广项目招标的通知》文件精神,提炼总结“治未病”技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点人群的应用经验与成果,对研究形成的“治未病”技术处方,给予财政资助,加大财政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支持力度。

二是明确中医“治未病”医疗服务项目清单。甄别筛选服务项目内容,确定“治未病”医疗服务项目的名称、内涵等事项和目录清单。

三是将符合条件的中医“治未病”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保障范围,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7、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医保报销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

陈 静

一是提高中医药门诊的报销比例。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不断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政策对中医药的倾斜机制。在规范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扩大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范围,适当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鼓励医院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三是增加基层医疗报销机构,增设医疗定点报销单位。让报销的可支持范围由原来的市医院、社区医院等扩展并下沉到乡镇、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

四是满足基层对中医诊疗需求。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定期输送专业人才,不断壮大基层中医药医师队伍,制定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扶持政策。

8、开展中成药名优品种临床价值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祺森,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

制订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合作,对市场、临床应用广泛的已上市中成药名优品种以及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研发的中药复方制剂开展工艺技术、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临床价值或临床综合评价研究,加快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临床价值评估方法与框架体系。鼓励支持中成药名优品种通过临床综合评价后申请首次中药保护品种或再次保护,以及优先进入基药、医保目录。

9、促进中医药进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焕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

要促进中医药进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在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中纳入中医药相关内容,促进中医药力量参与校内外学生心理干预。在校内,对气郁质等情绪相关的中医体质人群进行筛查,通过体育课普及八段锦、太极拳,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心身调节技能。在校外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学生心理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少儿心身专病门诊。

推进建设中医心理学科,储备关键人才。促进心理学与中医药学科的融合性研究,推进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教材建设、人才交流;设立“中医药+学生心身”专项研究基金,并促进转化;建议推动一批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与其附属学校、合作学校联动,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生心身促进项目。

10、发挥针灸治疗慢性病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

吴焕淦

优化顶层设计,在下一个慢性病防治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对于慢性病的防治作用。加强对于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病的宣传推广,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医针灸走基层”活动。加强对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病的科普宣传。在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和地区,设立“中医针灸慢性病中心”试点,鼓励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病的多学科团队以及转诊模式。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西学中”医师的针灸能力训练,鼓励在临床慢性病科室中增加中医针灸医师。设立中医针灸慢性病专项临床研究基金,在“临床研究+科普”的基础上扶持一批典型的基层中医针灸慢性病防治重点项目。

11、应加大中医药非遗展示力度,探索新型中医药非遗传播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

吴焕淦

吴焕淦认为,一座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缩影,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沿革与社会风情,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地方性”是非遗和中小博物馆共同的特性,他建议有条件的、中医药文化具有特色的市县推进基层中医药非遗博物馆、文化场馆建设。征集散落于民间的,尤其是缺少保护的中医药非遗文物、史料等加以保护。

同时,他还建议,应当推进非遗博物馆与文博研究机构参与地方中医药非遗发掘与保护,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记录原生态的中医药非遗传承历史,征集、建设一批中医药非遗与文博结合项目,使中医药非遗的展示更加丰富,更富有动态活力。

此外,他也建议,鼓励地方文旅部门牵头,有条件的中医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与非遗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合作,举办中医药非遗主题特展,结合博物馆运营经验,开发中医药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鼓励展示与体验结合,将展览与义诊结合起来,探索新型中医药非遗传播方式。

12、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兰宾,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我们要切实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正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不足,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徐兰宾说。

为此,徐兰宾建议,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医疗机构中医药科普工作站等建设上持续投入,进一步在全社会层面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家庭,不断提高国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

徐兰宾表示,保护好中医药文化资源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础,应当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

徐兰宾还表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医药传承的希望,“建议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入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埋进青少年的心中,引导他们从小热爱中医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13、确立认定标准以防中药“掺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

制定对含杂质的中药认定假劣药的认定标准,在《药品管理法》或配套的实施条例中明确相关要求,确立认定为假劣药的杂质超标标准,明确劣药的细罚分级与额度,以便达到执行的可操作性与公正性。中药材的采购实行分级管理,在中药饮片的原料中药材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借鉴农副产品收购按质定价的方式,对中药材实行定级定价采购管理。在向药农收购药材时,提倡优质优价,杂质越多,价格越低。中药饮片的分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制定,向全社会公布。利用经济杠杆,提高药农的质量意识,从源头上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实行中药饮片召回制度,对于即使是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的处罚的中药饮片,除了处罚之外,还应当要求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主动召回,或责令召回涉案的中药饮片。

14、推进国家中药材储备项目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应麟,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院院长

为了有效平抑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保证药品质量和市场供应,减轻群众医疗费用和医保支出压力,必须将推进国家中药材储备项目和中药材产业价格保障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出台政策法规制止以任何形式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

一是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建立国家统筹的中药材战略储备机制,对于关系到用药安全的中药材,由行业专家来确定品种、规格、数量和市场指导价格,遴选有资质的企业,对重点中药材品种实施采购储备。

二是推行价格稳定政策,建立中药材价格波动监测体系,推动中药饮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解决“药贱伤农”问题,同时规避高价储备风险,防止价格暴涨暴跌,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15、加大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笑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

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内涵建设给予更多支持,减少对土地、资金的硬性要求。以疑难重大的临床难题为导向,择优选择国内高水平中医医院,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科学装备购置、高水平人才引育和重大科研专项申报,强化对中医临床服务能力、科研转化、创新增效等高质量发展内容的考核,减少对中医类医学中心规模、资金的硬性要求,从机制和内涵建设方面助力打造引领全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航母级中医药基地。

给予国家医学中心稳定并持续的政策支持。国家医学中心作为进化型组织,能够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和态势,自主地持续进行优化和适应。建议给予国家医学中心稳定并持续的支持,将其作为体制改革试验田,出台一揽子针对性政策,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其自主优化的功能,支持其在任务方向选择、技术路线调整、资金筹措使用、人员团队配备等方面拥有完整自主权。同时,国家医学中心要建立主动创新机制,推动政策制定,促进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建立健全适用于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评价体系。依照传统的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即科研投入、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及创新效益等因素不足以作为评价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标准。应结合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在中医药服务与改革创新体系中的功能与定位,对其在产业生态建设中的贡献、科研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体制机制上的有效改革、吸引人才汇聚的情况等进行多维度考量。正向引导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16、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清泉,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一要坚持中医药学科内涵,创新中医药传承发展模式。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领航定向了未来至少5年内中医药发展趋势。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中医思维和中医学术为本,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医药人才成长根基。要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大学教育提高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尤其是《神农本草经》,鲜有大学将其作为中医药教育的经典课程实施。此外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师承教育制度保障应从法律制度、遴选标准与配套方案三方面进行,出台师承教育管理办法,打破师承教育一对一带教模式,实施多对一带教模式,以丰富继承人理论知识储备,夯实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二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国家、地方、中医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工程,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强磁场”。国家层面应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搭建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等平台,遴选大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青年人才,不断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工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施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形成中医药领军人才的蓄水池,进而遴选中医药创新团队,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分类推进重点学科、优才、西学中等项目实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中医药应改变掺杂于西医评价体系中的现状,设立独立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应体现中医药特色,评价主体以中医为主导,从而改善劳动报酬与工作强度不匹配、人才晋升渠道不通畅等问题。着力建立以创新价值、业务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临床人才重点评价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对科研人才评价重点放在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上。

17、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建议国家发改委加快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审批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基本建设并投入运行。同时,建议尽快腾退和恢复北京“太医院”。

成立“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一站式整合和呈现中医药老字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荟萃中医药老字号产品、非遗技术以及诚信不欺的商业信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与非遗的联动机制。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神圣使命,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开发中医药非遗文创产品,设立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保护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

建立民办中医药博物馆的托管机制。当前,民办中医药博物馆数量占到了中医药博物馆总量的50%以上。民办中医药博物馆虽然数量大、馆藏文物丰富,但一直存在资金不足、文物保护技术不足、博物馆运营经验和专业团队缺失的问题。建议国有中医药博物馆或文旅公司与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建立托管机制,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支持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18、延伸宁夏中医药养老服务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安荣,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共享,通过增加中医养生运动服务,开展中医药膳食服务、中医药健康体检服务、中医心理养生服务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老年人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助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宁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童安荣建议,医养机构需加强在职人员和专业人员技能培训,完善薪酬制度、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延伸医养服务范围,打造特色中医药养老项目。

19、科技创新促进形成 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

一是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去描述中医药的疗效,实现与现代诊疗标准和市场的和谐对接。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在科研源头紧密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如针对符合中医药理论,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应用广泛的中药大品种,进一步加强有组织、高水平、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解决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是加强国家各部门政策、科技政策的科学统筹,让产品价格“有优势”,企业“有利润”,中医药行业“愿创新”。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宏观政策体系若统筹设计不够、不成体系的话,就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金融、科创板、创新产品应用等政策的统筹不够,就可能阻遏中医药创新业态形成。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科技政策制定实施,加强各类政策间内容协同、功能互补,形成政策合力。

三是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医药才“可创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中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不仅要在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及三级实验室的学科方向、主要技术领域之间通盘考虑,还要与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培训项目联动多模式培养,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为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发展活力。

20、发挥中成药的临床治疗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各级公立医院应充分发挥中成药的临床治疗作用,消除对中成药尤其是中药创新药的歧视,取消对中成药使用的各类限制要求。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公立医院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鼓励使用中成药,充分发挥中成药工艺技术先进、质量标准高、临床疗效好的优势。

鼓励中医药的古代经典名方开发成为新型中成药,支持扩展临床使用场景。中医药还有海量有价值的经典名方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是中医药传承之本,不容忽视。将经典名方开发的中成药,在政策上给与足够的扶持和支持,在临床上鼓励推广使用。

注重儿童用药安全,加强儿童用中成药多品种、多病种创新研发。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督促对已上市500多个儿童中成药品种的注册企业,进一步推动对这些药品进行安全性、有效性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现有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及时修订更新,保证说明书内容的完整、准确、规范,更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鼓励儿童用药开发,在规范的中医理论证据体系支持下,进一步推动儿童用院内制剂及协定处方实现新药转化。

21、将中医列入地方教育特色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兆普,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

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中医药管理部门配合,组织专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

具体实施来说,首先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医药列入地方教育特色课,讲授中医药历史知识和简单的防病治病要领,让中医药文化从小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

其次,开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中医药夏令营、研学活动,举办有关中医药方面的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生活;建立中医药科普宣讲团队,组织中医专家到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技能讲座。

最后,教育部门组织建设中医药特色中小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有条件的地区在校园内开辟“小小中药园”,种植有地方特点、常用的中草药,指导学生种植和采摘,让学生认识中药,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22、构建全产业链条促进经方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富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一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经方产业现状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加强重视和保护。由政府主导,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经方医药研究机构,加强经方组方原理和药理作用研究,开发出经方更多的适应症。建立经方医药数据库,采集经方医案信息和临床应用大数据。

二是要加强用现代科学解读经方治疗原理。在科技计划中设立经方研究项目,统筹推进经方复方颗粒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其疗效和生产工艺。加大对经方制剂研究开发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制药企业建立经方制剂研发基地,在科研投入、税收政策、药事管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三是构建经方产业全产业链条。支持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建立GAP药材种植基地,确保每批次药品的中药材质量一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药企研发生产特色饮片、浓缩型颗粒等新品类的经方产品,培育新的健康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国中医经方产品走向国际。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成药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中药质量可溯源体系建设,解决各环节质量控制和评价问题。

四是要加快建立经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加强普及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中医经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传统知识持有人的来源披露权、知情同意权与惠益分享权,推进经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将中药经典名方数据库设置为多语言版本,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系,将数据库申报列入《专利合作条约》非专利文献清单,阻止其他国家使用本国知识申请专利,在国际上发挥防御性保护作用。

23、让中医药更好融入食品“朋友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司富春

要突出中医特色加强药食同源新产品开发。深入挖掘古代典籍所记载的药食同源信息,既为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药食同源品种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方向;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开发,研发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食同源新产品;加强药食同源产品工艺和剂型的研发。

要加快布局药食同源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以药食同源产业为切入口,出台相关政策,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食品企业与品牌,形成一批百亿级别的核心大品种;将药食同源产业与生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结合,延伸产业链价值,深入挖掘创新“药膳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膳食品,发展药食同源新业态、新模式、新体系。

24、让中医药回归国人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 菁,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是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彰显深厚内涵。兴建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充分利用数字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形成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体系;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传播活动,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路径,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和方法;鼓励开展中医药专题文艺创作,推出一批针对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动漫、短视频等文艺作品,讲好中医药故事。

二是完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机制,点燃燎原之火。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创新中医药文化课堂模式,把中医药元素有效融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有效引导中小学生、普通百姓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激发人们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是促进中医药文化生活化,惠及万千大众。普及中医养生健康生活方式,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让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让记载在古籍上的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知识方法“活”起来,并转化成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不断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让中医药真正回归国人日常生活。

25、建立古方发掘奖励机制和数据库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菁

重视中医药古籍名方的发掘与创新,建立古方发掘奖励机制和数据库,充分调动中医药学者、民间中医专家参与中医药古籍开发、整理等工作,在古方挖掘与创新工作的同时注重其著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建立全面的中医药知识数据库,包括专利文献、期刊文献、古代经典名方典籍以及现代古方解读书籍等。开发传统植物药的新用途,并通过申请用途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开发新的药用植物品种,并及时进行植物新品种登记来保护。

此外,要积极构建与中医药特性相契合的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专利审查保护体系,在专利审查实践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入中医药行业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重视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营,通过品牌建设等对历史悠久的中医药老字号和地域性极强的道地药材提供特殊保护。

26、建立中药材质量价格稳定联控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旭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上肢骨关节科副主任

一是强化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中药材质量价格稳定联控机制,确立牵头、协监、联管部门,严厉打击炒价、囤积药材,遏制游资恶意炒作中药势头。严格实行中药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可溯源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数据中心,对药材产地、炮制加工、销售环节等进行数据跟踪。建立和完善全国性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和交易运作机制,确保在有效监管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科学有序的动态收储。

二是加大中药种植政策支持。从农机购置、贷款补贴、技术支持、保价收购等角度,出台常用大宗紧缺中药种植的支持性专项政策群,提高药农药企种植积极性,有效保障市场供应量。

三是建立重点药材国家储备战略,建立和完善中药材饮片和成药战略储备目录,建立和完善重点药材的国家储备方案和国家、省(区)、市三级战略储备工作机制。对市场紧缺、价格上涨厉害的中药品种,严格控制其出口额度,优先供给国内市场。

四是探索实施道地药材政府专卖制度。由各地省政府负责本区域道地药材专卖,专卖但不垄断,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共同确定本省区道地药材品种、质量及等级标准,颁发相应标识,打造区域品牌,扶植地方中药产业。

27、探索多元化中药材供应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睿霞,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一方面要优化中药产业链。通过提供种植补贴、技术指导等政策扶持,鼓励农民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提高种植质量,增加供给。培育中药生产龙头企业,建立中药生产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推进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开展中药材集中产地初加工服务,推广现代化的仓储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仓储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实施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遴选用量大、近年来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品种,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适时收储和放储,保障中药原料的平衡供应,平抑市场价格。

同时还要有效监管市场价格。建立专业的价格监测机构或利用现有的价格监测网络进行中草药价格监测,定期收集和分析中草药价格、市场供需等信息,及时掌握价格动态和市场供需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大对中草药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推动产学研教合作,进行优势品种基原鉴定、良种选育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维护行业稳定。强化中医药教育和普及,引导公众正确使用中医药,避免滥用和过度消费;鼓励中医药行业协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规范行业行为,防止恶意炒作和囤积行为;探索多元化中药材供应模式,扩大中药材的来源和供给渠道,增加市场供应量;完善中药材出口管控措施,尤其对使用量较大、产量较少的品种,建立出口管控措施和价格指导机制。

28、推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调剂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树立,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

国家药监部门应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出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研究方面的实施细则或者技术指导原则。而且宋树立认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临床经过大量人用经验的积累,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备案应适当放宽要求。

国家药监部门应牵头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政策,出台相应的细化实施方案,放宽对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中药制剂的要求,并简化申请调剂的程序和材料要求,以加快实现在省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医联体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内的互通共享。

29、探索针灸医师参与会诊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

一是进一步加强针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推动针灸发展系统化。以针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来规范针灸诊疗行为,持续提升针灸医疗服务质量,使针灸临床质量控制在省、市、区县三级实现同质化,引导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下沉,促进针灸质量控制体系成立和完善。

二是探索针灸医师参与会诊机制,推动针灸临床诊疗规范化。例如由医院针灸团队牵头主导、行业学会和针灸质控中心配合,经主管医师评估后,认为需进行针灸治疗的须请医院针灸科会诊,加强医院针灸临床操作规范,保障患者安全和疗效。

三是建立针灸医院或院中院,体现医教研三位一体,促进针灸技术专业化。不断完善临床教学基地架构和工作体系,确保针灸专硕轮转规培生、见习生、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是进一步推动针灸参与基层“未病先防”医疗服务,实现针灸临床普惠化。加强对针灸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以职业病多发、高发人群为重点,加强针灸理疗对重点人群的普惠推广。

30、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中医医保支付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一是确立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遴选出中医疗效优势明显的中医特色治疗病种,按照适用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疗效评定、出院标准等,为每一个中医优势病种梳理出一套中医临床诊疗执行规范。

二是DIP支付改革深入挖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中医DIP支付自成体系,但并非和原有医保系统割裂开来,应积极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寻求DIP支付的融合路径,对中西医结合疗效更优的病种分值给予适当倾斜。

三是在DIP医保支付系统设置医疗机构等级系数时,适度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

四是进一步提高中医适宜技术收费标准,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促进中医技术发展创新。建议由国家医保局牵头,组织各地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中医药诊治DIP付费国家标准,给各省市拟定标准时做指导和参考。

31、加快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有关部门协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善草案,尽快出台条例,围绕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享有传承使用、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来规划相关条款,建立符合中医药传统知识特点的保护制度。同时,在其他法规中注重保护中医药。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行中,要注重中医药相关的特殊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32、加快中医数字化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陈 玮

一是完善顶层规划。有关部门对中医数字化发展前景和实际研发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具有学科特色的顶层规划和阶段性研究方向。

二是更新相关政策,推动传统创新。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制定或更新相关政策,以政策推动中医药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国企或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型数字化项目,优化准入门槛,创新药监审批流程,提供针对中医医疗器械的评审标准和指导,帮助生产中医医疗器械的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三是规范相关标准,促进数据共享,对已挖掘整理的中医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数据清洗和整合。政府加强引导,持续推动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中医机构、相关技术研发企业实现中医药数字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推动中医药健康大数据的有效整合。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多学科发展。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高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互通交流和多学科合作发展,为培养交叉学科综合性人才提供条件。

五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使用体验。系统调查供需双方对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实践需求和用户体验情况,科学优化模块和配置资源。开发具有充分技术含量和普适性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关注数字化设备使用的落实,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由数字化传承,到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33、规范口服中成药合理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颖璐,全国政协委员、海军第971医院中医科主任

加强口服中成药处方权的监管;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率纳入医保考核;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说明书,增加中医辨证结果的表述,有利于非中医专业的医生更好地掌握药物适应症。

34、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商品要素充分流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楚源,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楚源建议出台政策,构建统一市场,实现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商品要素的充分流动。建议制定粤港澳三地的医药大健康产品及原料的“白名单”,缩短出入境抽检时间或免检出入境,促进三地医药健康产业加速融通发展。

当前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链分布较为分散,科技创新资源流动也存在一定障碍。对此,李楚源建议,深化中药科研制度、产业发展制度和人才制度创新。编制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链长制”发展规划,将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投基金等多方“拧成一股绳”,通过“港澳研发+广东转化”“广东研发+港澳孵化”“港澳产品+广东应用”等产业合作模式,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从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35、优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医医院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桂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国家发改委加大对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完善医院各项设施建设和升级。建议财政部加大对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医医院资金投入,在人才引进培养、少数民族医药研发备案、挖掘传承、推广使用、文化传播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进一步提升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以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情况为例,要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及救治能力,落实广西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规划设置,优化基层中医院就医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助推少数民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少数民族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中心、传承馆、展示馆等建设,进一步推动壮瑶医药制剂研发、特色临方炮制、少数民族医药大健康产品的研究。

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助推少数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专科项目建设,打造辐射全市及粤、桂、湘三省的技术核心和文化传播窗口,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带动效应,以特色瑶药品牌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完善瑶药种植、瑶医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突出特色,带动岭南瑶医药产业发展。

36、扶持岭南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陈桂娥

一是希望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委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规划建设“瑶医药集散中心”的种植基地、交易中心、产业园、少数民族医药研发、康养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岭南瑶医药的发展提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支持,推动瑶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是支持瑶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瑶医药的研发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提高瑶医药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渠道,扩大瑶医药的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岭南瑶医药走向世界。

37、建设人工智能和中医药相结合的“智慧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宇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学科带头人、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

建议明确中医药交叉学科建设方向为“中体西用”的“智慧中医”,通过体现人工智能的智力解放和传统中医的智慧学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智慧中医学科体系。

建议组建一批中西医相结合的名医及熟悉智能科技的专家队伍,开展“智慧中医”交叉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并将其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工程”。同时,建议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将智慧中医交叉学科纳入八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将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纳入岐黄工程,促进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

38、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康复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学科带头人、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

杨宇飞

要加强现有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技术力量,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肿瘤科设立肿瘤康复的治疗与管理部门,建立肿瘤康复专业学科,培养专业人才。培训下级医院承担康复治疗的医护人员。

对于肿瘤患者自发组建的“抗癌家园”等团体,杨宇飞建议,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或其他协助。专业肿瘤康复工作者可以深入这些群体,对肿瘤康复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并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39、心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晓婵,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一方面,发挥中医药在基层的优势,特别是针灸、艾灸、火罐、梅花针等简便验廉、老百姓需求大的适宜技术。

另一方面,基层医师必须按全科医生的标准去培养。“我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所有的人看了一遍,把整个村的人摸了个底,排查出十几个有重大疾病隐患的村民。”徐晓婵说。现实来看,村医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繁杂,还肩负了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健康宣教、传染病和慢病管理的任务。

40、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清湖,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

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构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使基层医生能够较快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纳入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本专科教育体系,培养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41、食品标签单列药食同源膳品(食品)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营养师

针对以药食同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各类膳品(食品),在其标签、说明书符合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基础上,独立列出使用药食同源原料名称(如药食同源原料:金银花等)。

42、推进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文秀,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一要出台指导意见。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体系、责任主体、政策举措、实施路径、保障机制等。

二要明确实施路径。将中医药数字化服务项目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体系,明确省级、地市级、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乡村中医药数字化服务的职责和要求。

三要完善平台建设。发展远程中医药服务,加强省级、地市级、县级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体系建设和中医药数字化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在线咨询、远程诊断和治疗服务;优化乡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完善中医药健康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中医药数字化服务的专业性。

四要加强普及推广。加大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乡村中医人才的数字化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宣传普及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数字化教育,帮助乡村居民掌握接受中医药数字化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要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中医药、财政、医保、数据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数字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乡村居民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接受中医药数字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