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重庆街道,一道道粉色的标语格外抢眼,引得许多女生纷纷拍照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妇女节将至之际,重庆市龙湖北城天街凭借这组“拒绝女性词语污名化”的妇女节文案迅速火上热搜,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女性网友的称赞与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性别歧视”与“她经济”交织,“她时代”势不可挡

“性别歧视”与“她经济”交织,“她时代”势不可挡

54%的女性遭遇性别歧视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54%的职场女性表示曾遭遇过性别歧视,而男性仅6.6%;33.1%的女性因性别导致升职加薪不顺畅,但只有9.2%的男性会因性别而影响升职加薪。

此外,尽管新版《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有‘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行为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但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婚育的数据比例仍然比男性高出1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司机交通肇事占比仅5.40%

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16.1-2019.12年交通肇事行为人分析数据中显示,在交通肇事罪案件中,男性被告人占比94.60%,女性仅占比5.40%。女性驾驶人2016年至2019年平均万人发案率为0.25,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为2.20,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但尽管如此,“女司机”一词却还是被贴上了马路杀手这样的负面标签。

纯男性品牌消费占比仅为2.8%

埃森哲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近4亿年龄在20岁~60岁的女性消费者,其每年掌控着高达10万亿元的消费支出。

广为流传的“女性>小孩>老人>狗>男性”消费排序,这个看似戏谑的“笑言”背后,反映着女性消费力的崛起。

2023年4月,南方财经发布了《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对女性的消费行为、消费内容、消费场景和消费触点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报告》将消费品牌定义为A类纯女性消费、B类强女性消费、C类无性别消费、D类纯男性消费。其中,AB两类消费都跟女性强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线下实体商业24.6%属于A类纯女性消费,27.2%属于B类强女性消费,即AB两类女性相关消费总计占比为51.7%,已过半。相较而言,D类纯男性消费的占比仅为2.8%,剩余部分C类则无明显性别特征,占4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3月携程发布《2024女性旅行消费洞察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2月20日-2024年2月20日,女性全年人均旅行消费支出高出男性近8%,“她经济”力量势不可挡。

时代的进步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薪酬的升高、消费力的崛起、平均初婚年龄延后以及女性自我独立的思想观念,都为“她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可能。

女性社会话题屡上热搜,舆论场凸显“她力量”

女性社会话题屡上热搜,舆论场凸显“她力量”

话题:网友呼吁“高铁售卖卫生巾”
事件:2022年9月,一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称自己在乘坐高铁期间提前来月经,却未能在高铁上买到卫生巾。希望高铁上可以售卖卫生巾,解决月经不稳定女性出行面临的尴尬。铁路12306回应,卫生巾属于私人物品,并不属于正常售卖的商品。该回应发布后,关于“高铁不售卖卫生巾是否合理”的话题引起了广大网友争议。

话题:“招弟”们改名难引发关注

事件:2022年10月,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名为《当“招弟”决定改名》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一河南女孩儿改掉原名“招弟”的故事。该报道引起了更多“招弟”的共鸣,以及网友对于“招弟”、“迎娣”、“念第”这类含有重男轻女色彩名字的话题延伸,同时“招弟”们改名所面对的重重困难也因此走进了公众视野。

话题:唐山打人事件引发女性人身安全讨论

事件:2022年6月,唐山一烧烤店发生一起恶性暴力事件,据店内监控记录,几名男子对四名女子拳脚相加,且在殴打之前对被殴打女性进行了骚扰、侵犯及侮辱。其中两名女性被殴打至轻伤二级,另两位构成轻微伤。该案件引发了全民声讨,也引起了广大女性的恐惧与愤怒,纷纷跟帖发声“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girls help girls”。网民们也围绕该事件“是不是一件性别暴力事件”与“女性人身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争论。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女性群体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渗透率更高,活跃用户数达到近6亿,全网占比升至49.4%。从使用时长上,女性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63.6小时,同比增长2.0%,非常可观;具体到应用类型上看,女性在短视频、电商、社交等平台的粘性非常高。

伴随着近年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群体在舆论场中展现的力量逐渐凸显,在一次又一次的女性社会话题中开始勇于表达,维护自身权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社会话题登上热搜,我们不难发现,“她力量”的崛起,凸显了中国社会舆论场的变化。

2021年,茶颜悦色因广告文案内容被指物化女性,被骂上热搜,茶颜悦色官微连发两条道歉微博;

2022年宝洁旗下自媒体账号发布文案被指污化女性引争议,此后宝洁中国发布声明为此道歉;

2023年,“五个女博士”广告被指侮辱女性引发关注,冲上热搜榜单,此后中国妇女报对其事件发声;

【结束语】

2023年1月1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该保障法新增设了12项内容。

内容强调,规定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明确国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情形,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参考文献】

1.智联招聘《2024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

2.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交通肇事罪特点和趋势》

3.国家统计局《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4.搜狐用户世直言《10万亿大权在握“她经济”势不可挡》

5.南财智库《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

6.知乎用户QuestMobile《QuestMobile 2023年“她经济”洞察报告:女性活跃用户近6亿,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远高于男性,三大趋势凸显“价值”跃迁》

7.携程《2024女性旅行消费洞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