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春风Young帆起】教育热度不减,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加速

【编者按】

龙腾盛世春意盎然,2024年全国两会大幕拉开。这场事关国计民生的春日盛会承载着无限期待,就业创业、文旅国潮、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等诸多议题也格外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未来网推出【两会春风Young帆起】系列评论,邀请“00后”青年朋友聊聊他们关于两会的观察和思考,用青年新视角为今年两会注入新的活力。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开发特色课程教育,构建全面育人体系”“要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支持婴幼儿健康成长”“为新质生产力搭建人才体系”……两会上的“教育之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也在社会上、群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我身边有很多同龄的朋友、同学在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其中还有不少回到家乡任教,常常听他们讲说现在的教学条件和以往的不同、家乡的教育与“大城市”教育的差距……我也就更能明白报告中提到“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的意义与内涵,懂得“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放眼全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就已经有290余万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近年来,在“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区人才计划”等政策支持下,更多青年教师走向乡村。比如“95后”教师李柏霖创建“田野诗班”,还带领孩子们走上了龙年央视春晚的舞台;我关注的一位“95后”百万粉丝博主赖家益也在大学毕业后返乡教书,并借助网络的力量引发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教育公平也有了更生动的落脚。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00后”,我自然也会对高等教育相关话题更为关注。还记得去年毕业季,“孔乙己文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才的就业焦虑,而摆脱“长衫”焦虑,不仅是当代青年人的必修课,也是全社会亟须面对的重要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这一举措要解决的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以及培养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解决民生关注的就业问题。诚如斯言,高等教育与科技强国、个人就业紧密关联,其综合改革一方面将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高等教育人才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个人价值。

提起就业,职业教育与之息息相关。也因此,当报告中提到,要“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预期目标;当看到代表委员们“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职业教育、提升技能技术,成为高技能人才”等建议提案,一个个青年技能人才的名字闪过我的脑海:我国兵器工业“首席技师”马小光,靠“刮腻子”成为世界冠军的“00后”马宏达……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已然照进现实。而当这一工作任务走深走实,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将不断涌现。

从“小”到“大”、由此及彼,教育议题热度居高不下。“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切中了“有娃家庭”的现实需求,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与期待。“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的预期目标,也已经有了“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覆盖”等坚实基础,而且将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我看来,从早教中心、幼儿园,到中小学、高等学校,再到继续教育学院、老年大学等,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教培机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各方,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从报告出发,从细处着手,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期待更多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成长成才,从“轨道”奔向人生的“旷野”!(王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