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晚MK
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悲欣交集。
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位精通书法、音律、绘画、演艺的全才。
林语堂说他是:“我们时代里最奇特、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丰子恺说他一辈子做什么像什么,做什么成什么。
就连鲁迅,也会因为得到他的一幅字而高兴半年。
此人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然而,世人皆惊羡其才华,却不知道他所经历过的失意和心酸。
央视纪录片《一代大师李叔同》,详细记述了这位人物颠沛流离的一生。
在短短六十余年里,李叔同遭遇了国家动荡,战火流离,也经历了家破人亡,亲友离散。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他都没有自怨自艾。
而是将所有的苦难,化成了自渡的小舟,把这一生过得极致而精彩。
看过了这部纪录片,你就会明白:
人这一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
熬过苦,忍过难,顺其自然,你也化危为安,找到人生新的转机。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直接观看
1
第一集:朱门公子
纪录片中讲到,命运伊始,就给了李叔同一个极好的开端。
1880年,李叔同诞生于天津的一个名门望族。
其父曾中进士,后通过经商成为当地首富,就连李鸿章都是他的官场好友。
而李叔同从小聪慧过人,又师从名士,少时就显现出了惊人的才华。
和那时的许多文人一样,他也立志要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偏偏时局动荡,粉碎了他的理想。
他推崇新学,但当时科考仍以八股取士,他连考三次都接连落榜;
他大力声援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但变法很快就失败了,康、梁被追杀,自己也成了朝廷的眼中钉。
为了保全性命,李叔同只好举家迁到了上海。
那时候家底丰厚的人,大多远遁海外,独善其身,或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
李叔同却没有逃避现实。
他立志要学有所成,启发民智,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
于是他先报考了上海新式学堂,刻苦学习,仅在一年内就掌握了日文和英语。
后又创立了“沪学会”,开设了一间免费补习班,让底层百姓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不仅如此,他还以身作则,坚决抵制陈规陋习。
在母亲死后,李叔同坚持为母亲办了一场文明葬礼。
葬礼去除了所有的繁文缛节,没有大摆筵席,没有号啕痛哭,有的只是亲友们庄严肃穆的吊唁。
此举一出,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他真正做到了用新思想、新风俗,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人。
《尚书》有言:“天难谌,命靡常。”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沉浮与动荡。
但同样的处境下,我们却能看到参差不齐的众生相。
有人只会哀叹世道艰难,被动接受命运鞭打,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此生。
但也有人抓住希望,奋力一搏,想方设法改变个人命运。
或许现在的你,也正在经历人生的种种不顺。
但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认输。
再试一把,尽力而为,就有可能冲破眼前的桎梏,顺利度过人生的低谷。
2
第二集:艺海先驱
伏尔泰说过:“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任何人在作出一番成就之前,必要经历黑暗和孤独。
李叔同也不例外。
甲午战败后,爱国心切的李叔同决定东渡日本,去学习先进的理论,以实现自己文艺济世的理想。
然而这一条路,却走得极为艰难。
当时国内的艺术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而李叔同自己独在异乡,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还要时刻担忧远在彼岸的人民。
漫漫长夜,度日如年。
没有亲人在侧,没有友人相伴,有的只是一盏黄灯和一席书卷。
这样的生活,何其孤苦,何其难熬?
但他却耐住了性子,开始了自己的研学之旅。
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一边补习日语,一边自修美术和音乐。
不论酷暑难耐,还是冰天雪地,他也不肯停下手中的笔。
除此之外,他还身兼数职,写文章、论时政、编杂志,演话剧……
李叔同用上了十二分的认真,来精进自己的功底。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毕业时,李叔同成为同届中的佼佼者,很多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
安德烈·纪德曾说过:“人需要难关,因为是在难关中,他才能发现自己。”
苦难,是人生必经的试炼。
如果不曾见过黑暗,又怎能笃定决心追求光明?
如果不曾经历孤独,又怎能潜下心来,默默修炼自己的本领?
彷徨无助时,别放弃自己。
只要你敢于尝试,不害怕,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就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3
第三集:杏坛名士
纪录片的第三集,讲述了李叔同回到祖国后的故事。
15岁时,李叔同曾感慨时局,写下了两句短诗: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没想到多年之后,竟然一语成谶。
1911年,李叔同留学归来后,恰逢革命动乱,祖上百万基业荡然无存。
他只好到浙江一所师范学校当了老师。
这个曾经风流倜傥的贵公子,脱下了一身锦衣,穿上了素袍和布鞋,开始躬身为学生授课。
落差如此之大,他却毫不抱怨。
他深知,在动荡年代,保全性命已是难事,而自己还能有份傍身的职业,就已经很幸运了。
既然荣华不再,那就让往事翻盘。
他告诉自己,既然做了老师,那就恪尽职守,好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李叔同都关照至极。
有个学生家里太穷,他还便省吃俭用,每个月都匀出五分之一的生活费来资助对方。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涌现出了一批名家。
漫画家丰子恺、国学大师潘天涛,音乐家吴梦非……都是他的学生。
李叔同也因此有了“杏坛名士”的称号。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享受过功名加身的风光,却扛不住一无所有的悲凉。
而李叔同的经历告诉我们:
不论境遇如何,人总是要向前看。
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让过去成为过去,生活才能重启。
从现在起,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看淡得失,不惧成败。
如此,人生才能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4
南山孤臣
在人生的前三十多年中,李叔同迫于局势,变换了多种身份。
他曾是富贵公子,却眼看着荣华富贵成了一场空;
他为了救国而留学,但还是没法改变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
他洗尽铅华站上讲台,兢兢业业地传道解惑,却躲不开名利场上的人情往来……
一直以来,李叔同的心中都潜伏着诸多无奈。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却还是绕不过生活的悲苦。
一次,好友夏丏尊同他吃茶时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这句玩笑话,让李叔同听进了心里。
与其在俗世里苦苦挣扎,不如到佛门中求一份清净。
于是在1938年,李叔同做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他到杭州出家了,法号“弘一”。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归来的只有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了断世俗牵挂,开始闭门静修。
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他都会静坐于佛堂,打坐诵经,参悟己过。
这样清苦克制的生活,反而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安宁。
后来,弘一法师开始游历讲学。
他身披僧袍,脚穿芒鞋,带着一个破旧的包袱,一路走过了十几个城市。
受其教义感化的僧俗民众,不计其数。
在人生的后半场,弘一法师不仅渡了自己,也渡了众生。
历经世事磨砺,他终于迎来了最好的结局。
屈原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活一生,必然要经历诸多的身不由己。
但当你回首就会发现:
每一寸光阴,都有它独特的意义;每一段经历,都塑造了非凡的你。
俗世是最好的修炼场。
看尽世间百态,饱尝人情冷暖,你才能从中悟道,找到自己最好的活法。
愿我们都能拨开生活的迷雾,守得云开见月明。
弘一法师在临终之前,落笔写下四个大字:
悲欣交集。
这几个字,也是无数人一生经历的写照。
生活总是泥沙俱下,有笑有泪,它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心怀一颗乐观的心,就足以抵御生活的风风雨雨。
未来的日子里,把心放宽,把事看淡,忘记昨日种种痛苦,满怀热忱奔赴明天。
你要相信,所有苦楚都有回甘,所有问题,都会有最好的答案。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