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数量太多,经常打来打去。二战后,眼看着美国和苏联的崛起,欧洲各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必须坐在一起,为了共同利益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
1957年欧共体成立,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联邦德国在罗马签署条约。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零关税,商品、货币等其他都可以自由流动。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盟宣告成立。除了经济合作外,欧盟各国还加强包括外交在内的政治上的合作;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欧洲央行建立,未来大家一起决定货币的发生量和利率,保持欧元区内通胀率稳定在2%以下。目前,欧元区20个成员国,欧盟有27个成员国。
欧债危机: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PIGGS,欧猪五国)在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国债利率持续上升,信用收紧,无法持续借债,同时发生经济下滑,政府税收不足。欧洲三马在没有办法情况下只能出手,连续救助相关外围国家,同步开始量化宽松,印发了上万亿欧元。当前一些欧洲国家例如西班牙和希腊等还维持了较高的失业率,经济发展依然没有回到之前的水平。
从“日不落帝国”到“欧洲病人”:一战以前,大英帝国的GDP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实力超群;二战后,英国依靠着美国的借债才勉强复苏(据说本世纪初,英国才还完二战对美国的欠债),但是面对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时候,英国选择了将很多产业国有化,随后逐步被世界经济拉下。
大英帝国的最后倔强,加入欧洲还是脱离欧洲:最开始,欧共体谋划阶段,英国表示了拒绝,一方面自己和美国关系友好,另一方面英国的很多产业国有,不希望自由化;1957年眼看欧共体经济发展不错,英国赶紧举手,被戴高乐拒绝又拒绝,1973年英国才最终加入,奈何时运不济,赶上了全球能源危机,英国经济陷入困顿,民众要求退出,无奈下英国选择公投,支持留下的比例达到了67%。(公投是有历史的,也是有基础的)(某种程度上,英国没有把自己深深地融入欧洲,同时欧洲也没有把英国当作真正的自己人。)
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化改革: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对于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由化改革-推动国有化的资产私有化,金融业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伦敦成为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
难民潮推动英国再次提出退群:2015年叙利亚等国难民涌入欧洲寻求庇护,德国总理默克尔牵头为难民寻求援助,提出欧洲各国按照各自人口比例接受难民。最终大部分难民流入英国、法国和德国。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引发了英国的社会安定和普通人的就业危机,加上英国的人口密度在发达国家排名一直高居第一,民众不满情绪加剧,推动英国开始寻求脱离欧洲。
卡梅伦挖坑:卡梅伦在2015年大选前夕,宣布如果保守党能够在大选中获得一半以上席位,就会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欧”。
戏剧性的公投:执政的保守党支持“留欧”,工党党首也支持,Britain Stronger in Europe。大家觉得应该就是闹闹情绪,最终英国还是会留在欧洲的;Take Back Control,保守党的鲍里斯牵头支持脱离欧洲。公投宣传开始后,变得越来越无序。复杂的经济问题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闹剧和政治冲突。公投结果出乎意料,52%对48%选择“脱欧”。当天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一天跌去了20%。
Brexit means Brexit:梅姨的经典。梅姨本来支持“留欧”,却要接手处理“脱欧”。来回拉扯数轮,更换了数个首相之后,从2017年3月29日英国正式提交申请到2020年12月31日,英国正式完成“脱欧”,结束了47年欧盟成员身份(就算脱离了欧洲,英国的经济很难说已经或者就能摆脱困境。)
大英帝国的两面性:一方面大英帝国面对美国并没有任何的贵族优势,无论在经济还是外交上英国在二战后一直以美国马首是瞻;另一方面,面临欧洲诸国,大英帝国一直是板着脸的。或许在美国面前丢掉的面子需要在欧洲找回来吧。
大英帝国的未来不在亚洲或者非洲,根在欧洲,未来也在欧洲,这是想要否定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英国最终是要回到欧洲才会有未来的。同样,对于欧洲来说,没有英国的参与,很多事情的讨论也是不完整的。
香港民众看待大陆,某种程度是城里人看待富裕起来的乡下人的。这点和英国目前看待欧洲其他国家人是类似的(当下香港面临的种种挑战,英国是无法脱离干系的。)
公投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政客来说,是一种政治工具;对于民众来说,是民意的表达,是情绪的传递;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选择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湾湾的部分人士一直想要推动去做独立公投,这个毫无疑问就是在故意挑事,也是应该从最开始就要被严厉禁止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