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

先动手的,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直接宣布把万科的信用投资评级降为“垃圾级”!

然而,紧接着万科股价、债券却迎来一波大涨,狠狠反击做空势力。

面对境外资本虎视眈眈,切不可掉以轻心。

这,是中国房企的一场生死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年,还在恢复元气的中国房企,又被境外资本盯上了。

3月初,有市场传言称,万科一笔债务展期进展不顺,涉及金额达到100亿。

就在昨天,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给国内房企巨头万科送上一份不怀好意的“大礼”:

撤销万科的Baa3发行人评级,取而代之的是Ba1企业家族评级(垃圾级);

下调万科地产中期票据(MTN)计划受支持高级无抵押评级,由(P)Ba1下调至(P)Ba2;

将万科地产发行的债券的有支持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a1下调至Ba2。

不仅如此,穆迪还发话说,在考虑可能进一步下调万科的评级。

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我为什么说穆迪是“不怀好意”呢?

先是小作文,后是降评级,直接把万科给踢到了“垃圾级”,未免也太巧合了。

一般来说,触发机构下调评级的主要原因是“房企经营困难”。债务违约,就是常见导火索。

如果一家房企爆雷,出现了债务违约等恶性事件,那么机构动手下调其评级,也属常见。

但是!!!

万科从未出现公开市场违约或者明显的暴雷事件,甚至刚刚提前偿还了一笔即将到期的6.47亿美元债释放积极信号,却仍然被下调了评级。

何止是不怀好意,简直是恶意爆棚。

令人欣慰的是,万科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非常稳健,非但没有大跌,反而股债齐升,收获一波涨幅。

内房股万科A午后大幅拉升,盘中一度涨近8%。

多只万科债券也出现上涨,“20万科08”涨超8%,“22万科05”涨超6%。

另外,万科企业6月到期4.2%美元债每1美元涨2.7美分,至93.9美分,创下了近4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可以说,万科今天的出色表现,给出了一记有力的回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就在几个月前,万科刚经历过一次“狙击”。

2023年10月17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突然宣布,对万科下调评级。

紧接着,万科遭遇了一波“股债双杀”,美元债被大量抛售,股价也跌出了新低。

直到背后金主深圳国资现身“宣示主权”,事情终于出现转机。

相比之下,这一次万科显得非常淡定。

原因很简单,万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国家队”撑腰。

这几天,一则消息在投资圈广泛流传:

监管层近日就此召集部分金融机构开会,要求大型银行加强对万科的融资支持,以及非标债务持有人与公司协商推进展期等。

再加上券商中国的报道称,某股份银行人士表示确实存在传闻中的一些现象,更加坐实了消息的可信度。

最高级别的部门出面协调,足以说明重视程度,落实的几率大大提升。

紧接着,财联社报道称:

有市场消息指工行(牵头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银行以及招行、中信、兴业、浦发、民生和平安六家股份制银行正为万科筹措最高额800亿人民币的银团贷款,以应对未来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偿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深圳国资也不忘悄悄给予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深圳国资两度出手驰援万科:

1月30日,万科的全资子公司将其持有的深圳市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16%的股权出售给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科位于深圳莲花山东面、投资近300亿的旧改项目“三星视界”,正在与国资洽谈出售。

自己的孩子,能不拉一把吗?

除此之外,万科本身也算是争气。

从偿债能力来看,万科没啥大问题。

去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止9月30日,万科货币资金为人民币1036.8亿元,对于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2.2倍

按照“三道红线”标准,现金短债比(即现金流量与短期债务的比率)应大于1,万科无疑是很优秀的。

另外,万科对于债务一直很有“危机感”。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出售了广州天河万科广场、悦榕庄酒店的股权、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的股权,共回笼资金约37亿元。

目前,万科手上还有不少资产可以出售回笼资金,包括一线城市的商业物业、物流地产项目等等。

不过,万科的危机没有完全解除。

据媒体报道,多家险资代表正在深圳万科总部谈判。并非万科债务到期不还钱,而是保险公司要求万科提前还债。

为啥保险公司着急呢?据我了解,评级下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前万科评级下调,已经触发了与保险公司的合同条款。

但我相信,万科一定能也必须会处理好。

毕竟,万科早已经活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面旗帜,象征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公司本身,牵扯着整个市场的信心。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万科真的出事,也一定要兜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评级机构本来也不是100%正确的。

别忘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大部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都给出AAA最高评级。

有一本书叫《评级机构的秘密权力》,作者霍斯特曼几乎把标普、惠誉、穆迪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比喻成“强盗”。

而这几年,强盗的枪口,屡屡对准内地房企扫射。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当中,穆迪的行动最为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去年1-10月,穆迪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共公布39次评级行动。

其中,5起为评级撤销,21起为信评下调,12起涉及展望下调,仅有1起为维持评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穆迪还将枪口对准了一向稳健的“国家队”。

去年8-9月,穆迪把多家国资房企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或者下调评级展望数据。保利、绿城、越秀、华润、中海等赫然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他们的手段并不高明,无非是“负面消息+评级下调”的老套路。虽然拙劣,却屡屡得逞。

2022年8月,龙湖突然遭遇做空。

尽管紧急辟谣,但当天股价依旧大跌16.4%,市值一日蒸发246亿港元,几乎跌掉当时一个融创的市值。

不少房企甚至选择主动退出评级,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评级下调,往往会触发连锁反应,极容易在市场上引起恐慌。就像那句话说的:

如果大家都认为你有问题的时候,你有没有问题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深陷舆论漩涡中的企业,哪怕本身经营并没有出问题,也很难承受短期内大量失血。

这几年楼市不景气,房企资金链普遍紧张,有几家能经得住这种折腾?

房企保卫战,事关生死,我们必须要挺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运的是,这场房企保卫战,并不是孤军奋战。

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已经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全国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了这个机制,上报的“白名单”项目达到了6000多个。在这些项目中,82.8%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项目。

新房市场被注入资金和信心,优质房企也看到了渡过难关的希望。

当然了,房企真正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恢复造血能力,能把房子卖出去。

在这方面已经有人做出了示范。

香港楼市“全面撤辣”的第二周,楼市热度不减,内地客户组团看房,甚至已经出现卖家反价成交。

救市,一定要快、准、狠。买房买的是信心,买的是预期。

都说香港楼市是内地楼市的祖师爷,依我看,又到学习取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