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保护区、姑苏区召开党工委会议、区委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主要领导调研要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做精做优“续、多、新”三篇文章,坚持“中心+”“文化+”“数字+”,更好赋能古城保护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之后的两天内,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深入辖区,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挖掘“中心+”“文化+”“数字+”优势,展开了一系列现场调研工作。

调研中,方文浜密集前往了苏州丝绸博物馆、观前有熊精品酒店、5166和声影视互联网产业园、满堂数字艺术馆、金阊文化数字培育基地、苏州光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品海创赋科技有限公司等点位,这是第一时间对学习精神的落实,更是因地制宜、实地把脉,为保护区、姑苏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谋方向、定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而“因地制宜”,蕴含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不得”“慢不得”。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保护区、姑苏区发展的进程轨迹,与市场化创新紧密相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该做、必须做、可以做好的事。

把“中心+”“文化+”“数字+”的“朋友圈”扩得更大一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落脚点在于让市民及游客开心、舒心、放心,这也是群众的共同期盼。要树立精品意识,推动文化活动优质资源整合,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打造更多爆款产品,把姑苏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古城拥有丰富的古建老宅等特色载体资源,要与头部企业在品牌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接协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中心+”“文化+”“数字+”的“加速度”跑得更快一些。2024年伊始,姑苏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金阊、平江、沧浪三大新城产业项目屡屡上新,经济发展实招频出。金阊新城瞄准数字经济产业链,围绕信创、机器人、半导体三大重点领域链主企业全面招商,以链促产、以产成链、聚链成势。平江新城以楼宇为载体,引导企业向上要“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沧浪新城加快打造人民路沿线及西环、南环高架沿线产业集聚带,积极推进闲置载体盘活、楼宇产业园焕新。姑苏区持续加快三大新城剩余地块开发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城反哺古城”走深走实,绘就千年古城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双面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中心+”“文化+”“数字+”的“雁阵”飞得更高一些。千年古城,核在姑苏。古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已涌现出不少文创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基地等。当下,姑苏区文化产业与各个业态碰撞交融,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产业“生机盎然”,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文化产品以及体验式、沉浸式文旅融合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在姑苏大地涌现。接下来,可以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开拓面向未来的数字文化新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中心+”“文化+”“数字+”扬帆远航的“燃料”更足一些。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聚焦数字创意、紧盯平台机构,多措并举抓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引培育。持续强化对企服务,为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当起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招大引强和培优育强并举,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给空间、给政策、给人才,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500年来,姑苏是苏州之核,古城是苏州之魂。白墙黑瓦、飞檐画栋、庭院深深。正是文化积淀,才会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千古绝唱,才会诞生唐伯虎、范仲淹、伍子胥等一批名人IP,才会延续着南宋《平江图》的街巷格局。姑苏,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成为“嵌入”江南文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纽带。

如今,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崭新的篇章在呼唤挥毫书写,梦想的征途在召唤再启新程。在前进的道路上,苏州之“核”必须站得住、站得稳——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位成长”,重大项目“双轮驱动”。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时间总不停留,韶光不可辜负,笃根本、求实效,应当下、谋未来,在春天里出发,以新质生产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姑苏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