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什么是好的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好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

生活教育中,食育作为“衣食住行”人生四要之一,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食育要从娃娃抓起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而营养过剩不仅对幼儿的外貌、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儿童心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胖的孩子容易受到他人的嘲笑,进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说,食育是关系着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大事。

那么,如何正确开展食育课程,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呢?

二、食育:不仅仅是吃的学问

正确开展食育课程的前提是要明确食育的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到食蟹的传统工具蟹八件,大到保障劳动人民粮食安全的二十四节气,都可归类到食育范畴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蟹八件

开展食育课程,我们需要尽可能丰富食育课程的内容,让孩子们全面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从食物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认识食物的种类、营养价值和生长过程,明悟劳动的价值和自然界的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参与食物制作、加工。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关于食育,我们有太多探索和选择的空间。可以说,食育不仅传递着吃的学问,更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生活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

三、食育探索:“食”人间烟火,“育”儿童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幼儿园食育的本质就是生活与实践,因此相比口头上的知识传输,以游戏、活动方式调动幼儿探索欲望的尝试更能达成教育目的。

1、认识食物

大自然广袤神奇,食物的种类数不胜数。通过举办春耕节、开辟小小菜园等手段,能够让孩子们在自然的课堂中感知食物的成长过程,了解更多食物的来源和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办符合时令、地域特色的美食节,邀请家长、孩子们参与和品尝。通过这种手段,孩子们既感知到了食物的美好,也增加了交流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幼儿园可适当增加绘本阅读、饭前小课堂等活动。

总而言之,认识食物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只要我们将食育融入幼儿生活和游戏,他们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食物来之不易,进而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获取食物

古代,劳动人民靠山林渔猎、人畜耕种获得宝贵的食物。当下,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人们获取食物的难度大大降低。但食育却不能缺少这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担任“主人翁”,去超市、菜市场和田间地头购买和采集“招待客人”的食品,增强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意识。

3、加工食物

现在市面上流行着各种迷你厨房用具,为孩子们担当“小小烹饪家”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建立迷你小厨房,开展更多体验课程,让幼儿进行食物制作,在游戏中加深劳动体验,增长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育对幼儿的影响极其深远。小到养成饭前饭后洗手、按时用餐、不暴饮暴食等生活习惯,大到尊重食物和制作食物的人、认识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者最光荣。食育让孩子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