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前科研竞争激烈、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少研究人员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影响因子,可能会采取不当的行为,例如数据造假、抄袭等,导致论文被撤回。

2024年2月12日,《Nature》刊登了一篇题为《China conducts first nationwide review of retractions and research misconduct》的报道。文章指出,自2021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涉及中国学者的撤稿已超过17000篇,2023年全年撤稿论文中,约四分之三来自中国学者。

去年Hindawi撤回的论文数量超过9600篇,其中约有8200篇涉及中国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撤稿事件对科研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百上千的科研工作者将面临处分。

撤回这么多论文也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每篇文章花费10万元计算,国家为此损失了17亿人民币,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大量论文的撤回也暴露了我国科研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研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和对科研成果量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研究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发表论文,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对此,有网友发表了评论:

虽然是学术不端,但灌水的成本太低了。建议有被撤销论文的,最近10年用相关论文申请到的任何成果也一律撤销!

有人说是我们评价指标有问题,应该破除唯论文的指标。实际上我们不但不应该破除唯论文,相反应该更加看重论文。大多数获诺奖者也是论文体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篇篇都很重要,其中3篇几乎都可以单独获得诺奖。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唯论文,而在于对论文造假的惩罚太轻。所以,当前的关键是要加大打假力度!加大造假的代价,让人不敢造假,不想造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1月20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下发通知,因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决定在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

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组织科研人员全面检索中英文科技文献数据库,对2021年1月1日以来本单位、本人署名的科技论文被撤稿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核实撤稿原因和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并着重对撤稿论文清单上的论文加快开展调查核实,对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肃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通知逐级传达,河南、陕西、河北、福建等省级教育厅对省内高校做出撤稿论文自查的要求,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随即展开自查工作。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2月15日的截止期限,目前,各高校应该已经上报了自查情况。

Nature对此次中国的论文撤稿自查进行了专题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ature 新闻报道中,曾深入研究过中国撤稿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布拉德利大学的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家Xiaotian Chen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全国性撤稿调查行动,以前的调查主要是逐个进行的,但这次所有机构都必须同时进行调查。

Xiaotian Chen表示,撤稿论文的研究人员将不得不解释撤稿是由于不端行为(如图像处理)还是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并接受调查和惩罚。未能申报撤回论文的研究人员将受到惩罚,成本高昂。无论后续做出怎样的处理或惩罚,自查申报过程,本身就有助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这一举措对于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至关重要。虽然具体惩罚措施尚不明确,但此次行动标志着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专家表示,希望未来类似的审查将每年进行一次,以增加对作者和高校监督研究诚信的压力。

复旦大学的科学和创新政策专家Li Tang在 Nature 新闻中做出的评论:培养研究诚信需要时间,中国正步入正轨。

长久以来,学术造假都被蒙了一层透明的罩子,你知道它存在,却很难触碰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论文工厂已经非常专业,组织有力,那么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从出版行业与期刊角度来看,要加强自律规范,严格审核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 从政府层面看,出台更完善的法规,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总而言之,要一方面加大惩戒力度,另一方面要优化知识产权评估和奖励机制。

◆学术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举报机制,加强对学者的诚信教育和监督管理。

◆ 最关键的还是,学者要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希望此次全国性审查能让中国学术之路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内容综合来源于互联网

声明:本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需经过授权并注明来源,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