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鱼之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符号与哲学思考

“造垂鱼之制:或用花瓣,或用云头。垂鱼长三尺至一丈,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凡垂鱼皆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

什么是垂鱼?一种动物?一份佳肴?亦或是,一件艺术品?

请稍安勿躁,让我们首先将视线聚焦于中国古建筑之上。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代化建筑其冷峻、独立、简约的工业美感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是宏伟的、繁复的、细致的、精美的,它的每一个构筑元素、每一个装饰细节都承载着深远的意义,或彰显持有人的地位与身份,或凸显一个家族甚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诸如此说,中国古建筑的每一寸都值得我们深究。

而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垂鱼,又名悬鱼,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的一种装饰构件——主要应用于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之中,被精准安装在山墙两侧博风板(顾名思义,博风板就是遮挡山墙檩头,防止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建筑产生破坏的木板)的正中连接处,自然精巧,垂悬而下,其作用是保护檩头并增强博风板的稳固性,因外表酷似鱼形,故得名“悬鱼”。

在“悬鱼”两边顺势排列的装饰纹样叫做“惹草”,因此,当我们参观古建筑时,所看到垂挂在屋檐上的繁复雕刻,就被合称为“悬鱼惹草”。目前发现最早的悬鱼构件的文字记载发始于唐,而可见到的最早实物则出现在宋代建筑中。

虽然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将悬鱼纹样固定为“云纹”之形制,但在实际应用中,悬鱼的造型本身并未完全程式化:蝙蝠、花瓶、钱币、万字纹、卷云纹,以及鱼形的抽象几何形态或汉字“水”及其变形体造型……民间手工艺人将自己对于神灵的敬仰,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对未来的祈愿,对人生的祝福,都贮藏在以“鱼”为轮廓的有限空间中。

工匠对于“悬鱼”内部采取的象征意象下浪漫而神化的处理,无论是有意或无意,都在某种程度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意义融入了这一小巧的隔板之中。因此,诞生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与精神品质的悬鱼形象,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如闽浙地区的悬鱼构件相对于豫东地区之悬鱼的简洁古朴更为复杂、华丽,装饰题材也更丰富。

而尽管悬鱼装饰艺术在各地的内容和风格存在差异,但其美学核心却在总体上趋于统一,由于“悬鱼”的诞生深受易经八卦五行相克学说理论的影响,即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构件,木头怕火,故以鱼为水生象征,寓意水能克火,以保护建筑免受火灾之害。

因此,悬鱼构件的初始设计,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其外形亦与道家哲学紧密相连。这也使得“悬鱼”注重上下关系、互相呼应,或自成一体的图式充满了隐喻的意境之美。无论是庙宇,还是民居,悬鱼造型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于有限的空间中展现着无限的体态认知。老子曰,道之本体隐秘恒常,只可领悟不可言说。笔者认为,“恒常”的本质是“事死如事生”,或许,至少从悬鱼的有无相生作为切入点,中国古建筑也是一种“再生”的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