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三十六计》,我们就会想起那句熟悉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句话实际上并不出自《三十六计》,而是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至于这句话为何会流传甚广,究其缘由和后人对这句话的引用有关。

刚接触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以为这句话是教人逃跑,以此来躲避灾难之用,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这样一句话也能受到古人的追捧。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像它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易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理解三十六计为何走为上计,我们应该拆解着来看它,《孙子兵法·虚实》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便是让人随机应变,面临困境的时候才能“取胜”。

走为上计中的“逃跑”,是分为三种情况的:

一,敌我实力悬殊,避其锋芒,战略性撤退,等到日后再选择机会解决对手;

二,当我们进行战略布局时,一些耗费精力大收益却很低,这类比较鸡肋的选择完全是可以放弃的;

三,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确定自己没有机会时,及时退出,会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两位各怀心思的大佬约定一起吃饭喝酒,按理说这种时候应该高高兴兴地。但自古以来,宴席文化便是博大精深的,约吃饭喝酒这件事上,一看交情,二看对方是否对自己有事可求,如果两者都不是,那这场宴席恐怕不是那么好吃的。

刘邦也看出来项羽是容不下自己了,但此时自己力量弱小,明面上还是要对项羽表态:“你是老大哥,我只是个小弟!”

刘邦认个怂,表明自己无害,项羽收个面子,这事情也就算了。但这种一谈崩就是刀剑相向,而且怎么看都是刀子都准备好了的局面下,刘邦中途便开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刘邦的退走,就是出于保全力量,战略性的撤退。他如果不走,指不定项羽什么时候就杀死了他,而先认个怂再走,就有很大可能性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日后再做图谋。

胜败之间的关系,像那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走,可能有一线生机,不走,那在力量悬殊过大的情况下,就有点作死的意思在内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