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对结婚年龄有所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而这,是基于多年研究做出的律法,主要目的是保护青少年的安全,令人们可以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年纪之时,自己决定婚姻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很多女子不到十五岁就结婚了。十五岁是什么概念,还没有成年,甚至才在上中学,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却要出嫁,并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令人嗟叹不已。

谈到古代婚姻,相信不少读者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会想到许多女子面对提亲者时的自我介绍:“小女子年方二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年方二八”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江夏行》,并非是指女子28岁,而是指女子已满16岁。在15岁及笄【jí jī】之后,女孩子们便正式成年,就必须谈婚论嫁了。

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

按中国古代礼法,男子婚龄多在16~20岁之间,以16岁居多。女子婚龄多在13~17岁之间,以14岁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

那么,为何中国古代的女子都结婚这么早呢?

01

人要结婚生子,首先要具备生育能力。古代之所以要求青年男女在上述年龄段结婚,一是人口繁衍的需要,二是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女七男八”生理周期理论,认为女子到14岁左右,男子到16岁左右,便具备生育能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女七男八”,是指女子每隔7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是每隔8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大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在讨论人的生育能力时,首次提出这一观点。

02

古代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并且战争发生概率也比较频繁,同时,遇上昏庸的皇帝之时,还需要接受繁重的兵役和徭役。

那么,如何来减轻家庭的重担呢?

增添男丁便是一个好办法。而想要达到多子的目的的话,就需要提前结婚,并且多妻妾。同时,倘若一户人家生了女儿,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会令女子早日出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非常注重后代繁衍,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此一来,古人过早娶妻也是为能尽早繁衍子嗣,以避免因日后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而导致绝嗣。

03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医学水平低下,使得人们的寿命远不如现在。也就是说,如果在现代,你可以活到八十几岁的话,那么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你很有可能活到50岁就被人们认为是高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到了四十几岁的时候,便是老年了,因此便可以知道,人们为何要如此之早结婚的。

04

政府强制要求。很多朝代建朝初期,由于经历过了长时间的战乱,人口大幅度减少,经济萧条,在这种时候,为了增加人口,国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逼迫百姓早日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这种规定下,很多女子进入了不幸的婚姻之中,并被蹉跎一生。

其实不管是多大年纪成婚嫁人,存在即合理,事情的发生是有它必然发生的理由的,自会有其侧重的部分,从而放弃了些什么,就像古代为了发展为了繁衍,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