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现在网络乃至已来的AI,不仅让知识极易取得,而且,从资源获取代价上变得十分廉价。那么又“昂贵”,又“占地方”,又不知是否有闲暇读的纸质书还有意义吗?当然有—— 肯定且唯一的答案。

正文:

——客观系统认知的需要

虽然,网络知识已经普及覆盖,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流行词叫“软瘾”,即,被网络知识和视频“快餐文化”等的“捆绑”。这点,几乎能“逃脱”的人很少,因为,谁也不能隔离潮流于“真空”中生活。

但是,有一点很可怕。即,“快餐知识”实际上大部是片段,及至“被编辑”过的。这就是说,一是没有系统性,观看极易或几乎是限于“管中窥豹”甚至被作者视角“限度认知”,如此,如果不辩证了解碎片化知识,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现代人心灵的需要

弊端不仅有以上,关键是“网瘾”(“软瘾”一角)加碎片化知识,在扭曲和冲击认知和弥漫时,长此以往,对于现代人的心灵几乎是一种“牢笼”——虚幻且片面“被左右”的“快感”而“失心”(此处,正可以用传统文化工夫论“求放心”中的“放心”来喻。注:放心,即散乱、逐外物等而不能自拔之“心”)

——敬畏与象征的需要

也许会有人说,以上两点通过电子网络产品也可以避免啊,专门的电子书(设备)早已常见,设备时尚而且单项书单电子取得费用比纸质书要低,而且不“占空间”。

这点看起来,完全有理有据,恰恰,忽视了问学的两种底层逻辑。首先,问学或认知的敬畏。籍册之所以重,在于其为知识甚至智慧之集成,若不翻纸叠之厚,又何以有重视之感。若无“折页标划”之工夫,何以现问学之汗滴。另外,从西哲角度,笛卡尔《人是符号的物种》、荣格《人类与象征》等等,亦早已说明,象征及形式,是一种心灵或思维的“灯塔式”㡳层逻辑。当每日见到实物纸质之书,此种觉知,与虚拟的网络知识,对比可明,完全不是一种。

此概三种纸质书意义的浅见吧。

—— 沐阳金石,沇河,甲辰正月十四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兖州人。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并做讲座(2015)。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