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邹城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邹城答卷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介绍了邹城市2023年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就乡村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邹城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媒体记者及部分市民代表参加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一直以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完善资源配置,在城乡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立德树人等重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教育工程项目加快推进。2023年,全市实施教育重点工程项目9个。总建筑面积约66万㎡,总投资约33亿元,建成后可增加学位2.6万个。坚持在城区做“加法”,“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推进“九年制”“十二年制”园区化办学。去年秋季开学,北城教育园区、老一中顺利投用,有效缓解入学高峰,二中迁入北城教育园区,5所高中实现“分居城区东南西北中”最佳布局。在济宁市2023年下半年项目现场观摩中,北城教育园区获评济宁“五佳”项目第三、邹城“五佳”项目第一。在农村做“减法”,立足民情,尊重历史,“一镇一案”,优化整合11所“小散弱”学校。

二是教育基础条件全面提升。提升改造学校用电、消防、运动场、食堂等设施设备,校园网“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护眼灯、多媒体教室、“智慧校园”全覆盖,城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成功入选省智慧教育示范区、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2023年,将校车惠民和爱心午餐配送工程纳入民生实事,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在2023年济宁市教育现场观摩活动中,我市均位列济宁前列。先后承办全省薄改项目现场会、济宁市优化布局、智慧教育现场会等10余个。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用好用活招才引智计划,公开招聘教研员8名,招聘备案制幼儿教师180名,师范类从业技能大赛获奖人员签约60余人,实施“归巢计划”引进中小学教师26名。城乡交流教师1000余人,培训教师1.2万人次。坚持开展教师“业务大比武、基本功大训练”,全年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走出去”学习10批次,举办培训班10期,6500余人次参加。3人入选齐鲁名师、2人入选(2022-2025)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济宁市级以上荣誉获得者2300余名,荣获“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入选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重点项目”。

四是教学质量成果大放异彩。突出质量为本,出台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先后召开中考高考备考大会、初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建立高中教学包保督导责任区制度,周计划、月调度、季表彰,落实复习备考清单制度。教研中心大力开展学科教学视导。高考中考成绩在济宁市全面领先。市第一中学被济宁市政府通报表扬;济宁市教育局通报表扬了市教体局和其他5所高中。25处城区学校、46处农村学校“结对子”,“一帮一”帮扶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家校社网”四位一体全环境育人机制,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家庭育人基础作用、社会育人支撑作用、网络育人赋能作用,打造了全省全环境立德树人优质品牌。

五是教育惠民服务扎实推进。实施“宽容招生”“温情招生”,划定35个公共招生区域,让家长“多一个选择”,将4个城乡结合部乡镇部分村庄,纳入城区学校招生范围,让周边村民共享优质教育“红利”。秋季新生入学平稳有序。树牢“100-1=0”理念,将全市划分15个督导责任区,165名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各学校、幼儿园“三防”和“4个100%”建设全部达标。加强部门协调,常态化开展消防、防校园欺凌、防溺水、交通、食品、校园周边环境等系列专项整治,荣获“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六是对上争取工作成效显著。争取到中央、省市奖补资金1.4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质。承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2023年全省教育系统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议上,围绕学校规划布局,我市做典型发言。《市委改革专报》,专题刊发邹城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做法。济宁市委林红玉书记,对我市《“三化协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好上学”》典型案例,作出重要批示。2023年,高标准承办济宁市第16届运动会,获得244枚奖牌,位列济宁市第2名,我市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办好教育是今天的使命,更是明天的希望。2024年,我们将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主线,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全面发展。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们,一如既往,继续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合力共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努力打造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邹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