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安市第二幼儿园开展了“以‘骗’助防 安全‘同’行”防拐骗演练活动,这是幼儿常态化的安全演练,也是对幼儿园日常安全教育效果的检验,但是演练结果并不理想,慈祥可亲的“骗子”用好吃的棒棒糖、玩具、谎言,轻松地带走了一群孩子,甚至出现了个别班级“全军覆没”的“惨剧”。这不由得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存在什么问题?

一、为什么防拐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始终是我们放在首位的,我通过集体教学、安全演练、家庭教育多管齐下帮助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的对答中,孩子们都能说出“陌生给的糖果不能吃。”“不能跟陌生走。”“陌生人的玩具不要玩。”可在实际演练中,大部分幼儿还是经不住“美食”“玩具”“谎言”的诱惑,乖乖地跟着“骗子”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1.舒适安全的环境容易让人放弃警惕。幼儿园是孩子们长期生活的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安全和谐的,而且这里有老师、保安叔叔保驾护航,出于对幼儿园的信任,孩子们对出现在幼儿园里“老师的朋友”“家长的朋友”直接放弃了甄别。

2. 孩子的从众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众心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心理使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和成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行为。所以当孩子看着同伴跟着“骗子”走了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一起走。

3.孩子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区分“陌生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总是强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吃”“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什么样的人是陌生人?面带凶相、不礼貌、发脾气、穿黑衣服、偷偷摸摸的、不认识的人?孩子们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带有各种“面具”的“陌生人”是无法分清楚的。

二、我们还能怎样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1.帮助幼儿认识“陌生人”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陌生人”与“坏人”的区别,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不信任感。其次,我们需要帮助幼儿辨识“坏人”的特征,如未经老师或父母同意就擅自带他们离开的人,以及那些对他们进行不礼貌或令人不适的行为(与父母的正常亲密行为,如拥抱、亲吻、抚摸等相区别)的人。此外,我们还需教育幼儿如何筛选出生活中值得信赖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强调,幼儿外出时必须始终保持在老师或家长的视线范围内,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2.告诉幼儿安全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育幼儿预防被拐,不如告诉孩子们正确处理的方法:当别人背着父母老师给你糖果、玩具的时候,要拒绝;当人告诉你是父母的朋友要带你走,你要打电话核实来人的衣着长相姓名等信息;当人向你寻求帮助时,可以让他去找其他成长帮助等等。

3.家园合作的协调教育

家园合作的协调教育在幼儿的安全监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参与和配合对于确保幼儿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上,家长和老师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制定和执行安全教育计划。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幼儿传授安全知识,而家长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老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了防拐演练,家长们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防拐演练,也可以带孩子去生活中实地认识一些穿制服的人,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和场地:如银行大厅、警察厅等等

安全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必须得到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