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外孙——昆仑文化公司董事长孔继宁的一生际遇

毛主席一生共三子二女。

至于孙辈也不过四人。而孔继宁作为毛主席第一个孙辈,他的出生自然也是极受这位开国主席的重视。

那么,这位身披伟人后代光环,受人瞩目的领袖后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李敏中南海产子,主席喜得天伦乐

毛主席的一生于政治上虽几经挫折,最终却也终得其果。

但他的婚姻之路却不尽如人意。他前后共娶了四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毛主席与其并无太多接触,更枉谈爱意。

后正式加入革命,认识了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的杨开慧,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为连理,并育有三子,分别是毛岸青,早逝的毛岸龙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毛岸英。

可惜杨开慧于1930年不幸被捕并英勇就义。

后毛主席与其秘书贺子珍相识相爱并于1928年结婚。

虽然贺子珍与毛主席曾育有三子三女,但唯一活下来的只有1936年出生于陕西保安的李敏,也就是本文主角孔继宁的母亲。

李敏自出生起,作为父母的独女,便备受宠爱,甚至被毛主席取小名娇娇,可以说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偌大新中国的治理无一不需要这位领袖的操心,每天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与女儿的相处也随着她的长大而逐渐减少。父女关系趋于冷淡。

1937年,贺子珍与毛主席于争执后一时负气,前往苏联居住,顺便治疗自己因参与长征而导致的陈年旧伤。后李敏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也到苏联与母亲团聚。

这一去就是十一年,直到1948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母女在中央的安排下终于回国。

可这时的李敏面对着自己这位领袖父亲,亲切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敬畏。

好在,回国后的李敏顺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这里遇到了一生所爱——孔令华,孔令华作为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儿子,同样极为优秀。

就这样,门当户对,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跨入了婚姻的殿堂。

1962年,中南海一声嘹亮的啼哭声划破天际,李敏和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毛主席的第一个孙辈——孔继宁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自己这个小外孙的出生,毛主席是欢喜非常的,他止不住兴奋的和旁人说道:“我官升一级了!”这一刻,这位一国领袖,也不过是一个对流淌着自己血脉后辈,难掩慈爱本色的和蔼老者罢了。

毛主席为他的小外孙起名孔继宁,意思是继承国际共产主义伟大领袖列宁遗志,可见主席对他的深厚期望。

而孔继宁幼年在中南海居住期间,毛主席在繁忙的公务间隙,总会去抱着小孔继宁玩闹,教他说话识字,给他说有趣的故事。

一次,毛主席拿出一些明显非常老旧的玩具递给还在牙牙学语的孔继宁,一旁看顾的李敏不解的看向父亲,只见他望着那些小玩意儿无奈的苦笑到:“这些都是你小时候我做给你玩的,可惜你后来离开了延安,我就带着,有时候想你了就拿出来看看。”李敏听了这话,不禁眼眶一酸,心想道“原来,这些年,思念的不只是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间的相处,拉近了李敏和毛主席的父女距离,看着父亲为中国的建设发展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李敏逐渐开始理解父亲对自己成长过程的缺席。

毕竟责任越大,牺牲越大。坐在这个位置上,其中诸多苦楚艰难自不多说,更枉论做好小家的经营。

可惜快乐的时光总不会长久,这段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

李敏和丈夫在外有了自己的住房后,便带着年幼的孔继宁搬出了中南海。

后出于诸多方面考虑,孔继宁被送到上海的外婆家,也就是毛主席第三任妻子贺子珍手里悉心抚养,当时贺子珍回国后,选择一人在上海独居。

低调行事惹人惊,戎马生涯让人佩

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孔继宁只能偶尔用书信和外公来往交流,但机会并不太多。因而对于外公的记忆也多是一些模糊的幼年。

但孔继宁从小就将自己这位了不起的长辈至亲,作为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上勤奋克己,努力学习。在生活上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无不夸赞他的品行。

有趣的是,作为一国主席的外孙,如此显赫的背景家世,一般的小男孩早就恨不得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外公,告诉别人自己不是好惹的。

但尚且年幼的孔继宁却表现出了远超同龄小孩的成熟。

他明白,自己的身世既是天赐的荣耀,也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而自己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后代,享受多少资源的同时就承受着多大的压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成就都将与毛家家风挂钩。

并且,孔继宁也深刻明白着外公给自己所起名字的用意,从不忘自己于红旗下长大,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之风已在毛爷爷无数人民子弟的努力下,吹遍了华夏大地。自己无论是谁的后人,首先都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做着一名普通的学生。

他的平易近人和谦逊有礼也让他广交好友,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学生时代的好学生竟然是毛主席的孙子。

直到1976年9月9日,孔继宁亲爱的外公,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去世。

当沉浸于悲伤中无法自拔的孔继宁,向老师请假回去参加葬礼,无奈表明的身份时,一众师生都万分惊讶,这么长的相处里,他们竟然都不知道这件事!

高中毕业后,孔令华询问儿子以后的人生规划,孔继宁沉思片刻后目光坚毅的对父亲说道,自己想体验外公曾经历过得军旅生活。

听此,孔令华哈哈大笑,表示从军也正是自己想给儿子的建议。就这样,孔继宁报考了南京某军事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前录取。

在军校里的生活,比孔继宁想象的还要艰苦,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和日复一日的严苛作息,让许多同级进校的同学叫苦不迭。

面对这些,孔继宁并无抱怨也没有气馁。而是在心里不断重复着自己来这里的初衷,在艰难的适应期后,大家终于逐渐适应了这种艰苦的生活。

同样的,也是在毕业,孔继宁的同学们才知晓身边这个长相端正帅气,气质斯文儒雅的同伴,原来是毛主席的孙子。

从军校毕业后,孔继宁顺理成章的参军入伍,军旅生活的种种见闻让他对当今中国的强大国力,有着无限感慨。他不禁想到外公当年的军旅生涯较之现在又是如何,没有人想在战场上厮杀,谁都想过着青山绿水,平和安乐的日子。但国难当前,总得有人舍生忘死。倘若天下安定,我辈愿渔樵耕读,浪迹江湖,倘若盛世将倾,我辈当万死以赴。当年的解放军战士们凭借着小米配步枪打下了今天的江山,那时的他们一顿饱饭都是奢求,他们的无私奉献,让今天国富民强的中国已逐步跻身强国之列。

正因为此,军旅中的几年时光里,孔继宁成长非常迅速,表现也很突出。先后前往英国和巴基斯坦,担任中国大使馆武官助理。而这段工作,也极大的丰富了孔继宁的见闻才识。

1997年,孔令华因年事渐高,被病魔所扰,缠绵病榻。而李敏的身体也渐显颓势,想照顾丈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孔继宁选择回国尽孝,赡养父母。

下海从商创昆仑,承母之愿宣思想

1999年,孔继宁之父孔令华突遭车祸,在送往医院手术时,因抢救过程中操作失当,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知道这位意外离世老者的身份时,肇事司机和主治医生感到惶恐不已。但孔继宁和他的母亲李敏面对这样的现实,选择了去宽怀和原谅,毕竟这样的意外没人想发生。

但不管怎么样,父亲的离开对孔继宁打击还是很大。在他的前半生中,外公像是远方一个朦胧的灯塔,指引着孔继宁的前行方向。那么父亲孔令顺则像人生航行中,一直伴其左右的可靠船长,陪他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如今,这个人生中的重要角色却离他远去,孔继宁一时间感到无限痛苦与迷茫。

也是在这段时间,孔继宁开始习惯用抽烟来消解低迷情绪,他抽着四元的烟,穿着最普通不过的国牌衬衫,像是所有失去至亲的孩子一样。

他有些疑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时,母亲李敏出现在他身边,看着自己这个沉默的独子,为他指引了一条迷途中的去路——代替父亲去纪念外公,将外公的思想更广,更深的在这片大地上宣扬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以孔继宁的政治背景,如果他选择从政,以他的家族背景和政治资源,前途显然会明朗许多。所以当他说明自己决定下海从商时,家族里除了母亲,大多是不理解和疑惑的声音。做出这样的决定很显然孔继宁有自己的多种打算。

除去最主要的原因——继承父母意愿,发扬外公思想,孔继宁还考虑到国内改革开放的国情,当时正值邓小平实施新政,大力发展外贸,建立长三角城市发展群。在这样的国情下,遍地都是致富机会。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可见那是一个富有机会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然从商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初次接触商圈的孔继宁也是经常碰壁,但青年时的军旅生活赋予了他非一般的毅力与耐性。他开始一点点学着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一如当年习惯着难捱的戎马生涯。

最终,历经万难的孔继宁在这片残酷的杀戮场,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终于拥有宣传外公思想的力量。

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速度,让许多年轻人在接触新事物时应接不暇,甚至迷失自我,流连沉迷于西方恶意营造的纸醉金迷的资本世界。面对着这一切,孔继宁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创业初心,他一定会将宣扬外公思想作为毕生事业去发展,让所有后人都铭记着自己今日的美好与安稳是无数的,如外公这般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用血泪换来的。

也曾有人质疑过孔继宁的想法,时代在进步,毛主席思想放在现在会不会已经过时了。对此,孔继宁不以为意,他相信毛主席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不只是外公一个人的思想,更是同时代其他有志同谋之人的智慧结晶。同时,时代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会有无数有信仰的青年为毛主席思想的完善转播而努力奋斗,视为人生使命,正如今日的他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孔继宁先后策划出版了母亲李敏的自述书《真实的毛主席》《百年后的毛主席》等书。

2001年,孔继宁建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为后世研究毛主席思想提供极大便利。

后为进一步践行自己的誓言,孔继宁成立了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电影行业,顺应大众影视化潮流,投资拍摄了《父辈的战争岁月》等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

而孔继宁的后半生都在为传播发扬毛主席思想而奋斗,并致力于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金去改善民生民祉,切身实践的践行着外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遗志,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无愧本心,无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