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每天都能感受到,尤其是生产工作在田间一线的农民感受最为强烈,不管是干旱还是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很大。但似乎很少有气象专家,给出过解决这一灾难性问题的方案,大部分气象专家更趋向于研究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对南北极冰川的影响。然而,民以食为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农民种粮的顾虑,也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

首先强调一点,从气象学的角度讲,农业种植本身确实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尤其像秸秆燃烧、肥料生产等,但农业种植对气候的积极作用远大于破坏作用。尤其是通过规划耕作、扩大轮作、种植覆盖作物以及将牲畜重新整合到作物生产系统中,不但可以减少农业自身的成本投入,还可以有效捕获其他行业产生的多余碳排放,然后将捕获的碳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这是一种天然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所以,从大方向上来看,不管是站在农业生产角度讲,还是站在气候恢复的角度讲,农民放心大胆地种粮即可,没必要增加顾虑。

言归正传,极端天气下农民的种粮顾虑,主要是来自于干旱以及涝灾,具体体现为南涝北旱。比如华南地区,马上就要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像广东、广西局部还将有特大暴雨,不但易形成地质灾害、山洪,对农作物影响也非常严重,减产甚至绝产。而像华北地区的种粮顾虑,则主要源于干旱缺水,本身近些年华北地区就极端缺水,且地下水已经形成了漏斗区,遇到干旱年份农民往往面临无灌溉水源。极端天气下,干旱强度、干旱时长都有可能加剧,这显然比涝灾对农作物的影响要更大。

减少种粮顾虑的第一个方法:给农作物入农保,农业保险当下已经越来越成熟,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可以进行赔付,尤其是大型农业种植,给经济作物入保非常有必要。其实该类入保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就已经普及,即便在正常年份,也会像车保一样正常购买。不过,保险行业在我国的口碑不算特别好,尤其是前几年保险业野蛮增长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经常会出现诱导购买、理赔难现象。所以,即便农保的购买费用并不高,但农民对于农保的认可度普遍还是不高,害怕上当受骗。

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农保监管,以地方为单位,统一购买、统一监管。必要时甚至可以专门建立相关机构,专门对农保进行监管,毕竟农民种粮群体购买农保,就像农民工进城务工一样,最担心的事情无外乎拖欠薪资、理赔难。只要农保能给农民带来切实利益,那就完全可以消除农民种粮的顾虑。

减少种粮顾虑的第二个方法:农业合作社、农作物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模式也并不是新鲜模式,全国各市县基本都有过实行,但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走了“歪路”,变成了农业物资的代销机构(农药、化肥等),销售行为超过了“合作”行为。其实,负责任、有担当的农业合作社,就类似于抱团取暖,除了能拓展销路、增加产品竞争力外,也能极大增加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

以华北的干旱为例,极度干旱情况下,50米水井已经打不出水,而百米深井成本太高,但合作模式下的成本均摊,可以有效降低农民负担,再配合以滴灌等模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扛过干旱。其实农业合作社的优势还有很多,但正如上面所说,利益横行的社会,农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很容易就迷失在糖衣炮弹当中。所以,如何使合作社发挥出“抱团”的力量,也是各地农业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监管措施。

最后,最有效也是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加大补贴力度,因为我国特殊的地形条件,以及规模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短时间内无法全面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农场承包模式,散户种植粮食仍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当前种粮收入普遍低于进城务工收入,所以在必要时也可以加大补贴力度。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国际粮价不高,进口粮成本远低于自种粮的话,那进口粮食是最有效的办法,完全不用担心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么理解无可厚非,但不要忘记,气候变暖下的极端天气频繁不止在我国上演,也不仅仅只影响我国农业,而是全球性的,一旦全球粮食减产,那本国粮食肯定只会优先供应国内。所以,保障自主种粮任何时候都是基础。